在緬甸仰光瓦迪亞工業區裡,道路兩側分列著5棟嶄新廠房,3600名當地工人正在這裡工作。這是去年底開園的國泰緬甸服裝工業園,它也是目前緬甸國內最大的服裝工業園之一。
在“一帶一路”建設引領下,自2014年以來,大批中資服裝企業赴緬甸投資,“當前,60%的緬甸服裝企業屬於外資,而中資企業又占到外資企業的60%。”緬甸服裝製造業協會秘書長凱凱內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現在平均每月新設立的服裝企業中80%屬於中資。
頂層設計帶來重要發展機遇
“事實上,2004年以前,緬甸的服裝行業較為發達,但由於西方國家實施制裁,導致緬甸服裝行業長期不景氣,這種情況直到2014年才有所改變。”緬甸中國紡織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施坤說,2012年緬甸頒佈《外國投資法》並制定成衣行業的投資細則,鼓勵外資服裝業發展。隨著緬甸的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中國服裝企業也紛紛赴緬考察投資。
顏秋紅是恒田(仰光)制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她所在的工廠2014年6月在仰光省落地,並在短時間內將生產規模擴大到兩個廠區,現在有2600多名緬甸工人在此工作。她對記者說,當初公司看中緬甸相對低廉的用工成本和當地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經過3年多的發展,緬甸工廠的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未來我們還要建一座萬人工廠,把握住緬甸投資的黃金時期”。
凱凱內認為,發展服裝製造業,緬甸人口優勢明顯——在近5300萬人口中,有65%處於勞動年齡,而其中有一半為服裝製造業所青睞的女性人口。緬甸人重視家庭,學習適應能力強,適合成為服裝製造工人。“緬甸政府也通過建立相關技能培訓中心等,提高人口的勞動能力。”
作為後來者,國泰緬甸服裝工業園則有更深層次的投資考量。工業園管委會負責人趙凱對記者說,緬甸具有較高品質的傳統服裝製作工藝,積累了一定的高端紡織產品製造經驗;同時,緬甸享受歐盟的普惠制待遇,對日本等國出口也享受免稅;此外,服裝行業也是緬甸政府優先發展的目標。“緬甸工業園是國泰現有國內貨源基地的重要拓展和補充,也是國泰的樣板工廠和發單中心。我們以園區工廠為訂單中心,不斷帶動周邊工廠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緬經濟走廊等頂層設計為中緬服裝工業合作帶來重要發展機遇。對於緬甸而言,中國既是該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國、重要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來源地,也越來越成為該國紡織服裝產品的消費國。中緬兩國山水相連,雙邊關係穩定,產業互補性強,具有合作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天然優勢。
在這裡,工人們看到了新希望
據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初步統計,目前在緬甸投資紡織制衣業的中資企業有300餘家,雇傭當地勞動力近30萬人。中資服裝企業在拓展業務的同時,為緬甸貢獻了大量稅收,也為提升當地勞動力技能和素質作出了貢獻。
“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這是國泰一貫秉持的傳統。”趙凱說,創建伊始,工業園就確立了善待員工的理念,尊重緬甸當地的傳統文化,幫助工人提高效率,實實在在地增加員工收入;創造和諧、友好的工作環境,讓工人從細節處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培養緬甸當地的管理人員,為其提供上升的管道和空間。
今年26歲的敏敏烏是一位身材嬌小的緬甸女孩,如果不是在工廠裡見到她,很難想像她正管理著一個95人的工作團隊。“我非常滿意自己的工作。我感覺工廠裡的同事都是一家人,師傅始終關心教導我,我才有機會勝任這個工作崗位。”
敏敏烏提到的師傅,是國泰漢帛緬甸服飾有限公司的廠長湯慶海。湯慶海已經在緬甸工作了兩年多時間,在他看來,緬甸年輕人有靈氣,願意學習技術。他與當地同事建立起友誼,成了一家人,很多年輕的緬甸工人更願意叫他“師傅”“爸爸”。湯慶海也毫無保留地從基礎教起,向緬甸徒弟傳授專業技術和危機處理能力。現在這家工廠的管理層中,緬籍員工占到80%,“通過人性化和制度化的管理,緬甸工人看到了發展希望,畢竟我們還是要把企業交給緬甸年輕人”。
有了新希望,才有新動力。28歲的皎哥哥對此體會更為深刻。他曾在多家外資服裝廠工作過,但在恒田的時間最長,現在主管工廠的面料倉庫。他對記者說,中方領導願意傾聽和接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和同事覺得這家廠子值得信任。更為重要的是,工廠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現在我正在努力學習中文,希望能夠在三廠開業時派上用場”,皎哥哥笑著說。
推動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轉型
去年12月,由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與浙江省商務廳聯合主辦的2017緬甸國際紡織展在仰光舉行,這是近年來首次在緬甸舉辦的大型紡織服裝類展會,150家中國企業參展,3天時間裡吸引了1萬多名觀眾,現場簽署了總價5000多萬美元的意向合同。緬甸商務部常任秘書吳多敏昂認為,現在來緬甸投資以及進行貿易是最好時機。這次展會展示了紡織服裝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他希望能夠通過展會把中國先進技術、紡織品及紡織機械等引入緬甸,促進兩國紡織業進一步發展。
凱凱內對於中國的產業發展道路深有感觸。她曾在蘇州、大連等多地考察,親眼見證了中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的成功,也認為這一發展模式能夠吸納全價值鏈的生產能力,降低採購物流等成本並有效創造就業。她也希望中資企業投資建設服裝工業園為緬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服裝工業園的建設提升了緬甸服裝製造業的整體技術和工藝水準,帶動相關國際品牌直接到緬甸下單訂貨。充足的優質訂單反過來説明緬甸傳統服裝工廠進行工藝流程升級改造,從而直接促進緬甸服裝製造業的良性發展和轉型升級。”趙凱說,隨著訂單越來越多,他們正在籌畫建設工業園二期。
梁曉暉表示,中資紡織服裝企業帶來了工業化生產的組織和管理經驗,為當地持續培養著管理人才,發揮著技術溢出效應,推動了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轉型。
中資企業的落地生根最終帶動了緬甸服裝出口規模的逐年增長。緬甸服裝製造業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緬甸服裝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速超過20%,2016年出口到主要國家(地區)的服裝產品總值約19.5億美元。
在不久的將來,中資企業將在仰光省建立緬甸第一個保稅倉庫專案。施坤介紹說,借助這一平臺,緬甸紡織服裝業將建立起首條本地供應鏈,將中國生產的面料和輔料以保稅形式在緬甸倉儲,從而實現緬甸服裝業有條件從來料加工升級到船上交貨模式,不斷增加服裝產業的附加值,促進緬甸服裝出口創匯翻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