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來,實現了從區域金融中心向全球金融中心的跨越,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香港具有新股上市集資、基金管理、銀行資產規模、離岸人民幣業務等明顯金融優勢:
一是新股上市集資全球領先。2016年港交所新股上市集資金額總計1948億港元,超過上海證券交易所1150億港元和紐約證券交易所1016億港元。截至2017年5月,香港股市市值達28.54萬億港元。2027家上市公司中,內地企業達1019家,占香港股市整體市值的64%、交易額的74.9%。
二是銀行業資產規模巨大。目前共有194家認可機構,包括156家持牌銀行、21家有限制牌照銀行、17家接受存款公司。全球前100家大銀行中約有七成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搆。2017年3月底香港銀行總資產達21萬億港元,約為香港GDP的8.5倍,居全球主要市場首位。
三是基金管理業增幅快速。有國際機構報告指出,香港以6400億美元的資產規模成為全球第五大、亞洲第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其資產在2008年至2014年間146%的增幅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離岸人民幣交易活躍。離岸人民幣日均交易量從2010年的107億美元等值,上升至2016年的771億美元等值,增長幅度高達6.2倍,成為最大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從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著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提供金融支援。
“目前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正在經歷轉型升級,同時‘一帶一路’將引領全球化2.0,由過去簡單地依靠吸收資金出口簡單商品,提升到全方位開放,由製造業、貿易到服務業層面的全球化。從這個層面而言,只有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甚至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規劃中的大灣區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
“粵港澳大灣區地方大、人口多,相對發展水準低,人均產值僅為2.5萬美元,但增速是全球幾大灣區中最快的;同時,從硬體的角度來說,特別是基建,包括機場、港口,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此外,大灣區還具有‘一國兩制’的中國特色。”關家明指出。
從交通網絡來看,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五個國際機場,其中,香港、廣州和深圳亦各自擁有其國際港口群,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有較強的國際航線(客運和貨運)聯繫,可以通過與深圳的機場和港口的水陸交通聯繫和海關合作,提供聯繫中國內地城市和海外市場的多式聯運服務。
顯然,科技和創新在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關家明指出,相對內地,香港的科研投入和整體研發能力可能較弱,“但香港企業熟悉國際科技潮流趨勢及技術標準,同時擁有廣泛國際市場網路的優勢,可與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城市合作,加強相關技術領域的人才流通、技術應用、規格標準等方面合作,幫助內地科技成果進行商業化開拓海外市場,亦可有效為內地業者引進合適的外國技術,同時進行當地語系化應用,促進大灣區整體發展。”
香港優勢突出
關家明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三大特點,首先,在中國的全球化或者國際化方面,是走在最前的;其次是改革,對體制的改革,它是走在最前的;第三,市場化水準也是最高的。
香港和內地特別是珠三角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至今珠三角企業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不管是引進來或走出去都是領先中國水準。2015年末,廣東是中國擁有最多外商投資企業數目及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大的省份。
“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市場交易的邊際制度成本很低。如果把大灣區中最好的資源和要素放在一起,這個灣區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香港大學金融與公共政策教授肖耿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如何將這些最好的要素整合起來,在這過程中,管理瓶頸和潛在風險等‘短板’,恰恰決定了整個大灣區未來全球競爭力的上限。”
同時,相比內地其他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獨有優勢是在“一小時經濟圈”內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同時香港的經濟和司法體系有別於內地,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及內地市場的理想平臺。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香港共有3731家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代表其位於香港以外地區的母公司負責在中國內地、東北亞及東南亞的業務。香港亦因此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吸納直接外來投資及輸出向外直接投資的領先地區。此外,截至2016年底,香港占內地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2%,以及占內地2015年底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近60%。
“香港的優勢,有些是歷史原因遺留下來,比如香港和國際市場的聯繫,香港舉辦一個展覽,一半以上都是海外的展商或者買家。同時,香港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港,基本上貨物、人員、資金、資訊是自由進出的。”關家明坦言。
此外,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沿用英式的相對獨立的普通法制度,從而可以助力內地的對外開放。他舉例,位於前海的深圳國際仲裁院成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試驗田。
2012年,深圳市政府出臺《深圳國際仲裁院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理事會成員和仲裁員均至少三分之一來自香港及海外。目前,該院12名理事中有4名來自香港,來自香港的仲裁員有146名,為全球聘請香港仲裁員最多的仲裁機構。
在關家明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一帶一路”的投融資中心,“金融的一大特色是國際金融很大程度是歐美體系,香港金融也是這個體系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市場的聯繫、金融機構以及規章制度,我們都是與國際接軌,因此在比較發達的地方或者用歐美體系比較多的區域,我們是有優勢的。”
輸出PPP模式經驗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差異較大,其中不少新興國家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由2010年至2020年,亞洲新興國家的基建發展大約有8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反映基建融資存在龐大的潛在商機。
目前沿線大量的基建專案,主要以國有企業參與為主。由於這類基建專案涉及的投資規模龐大、類別眾多,需要大量的資金、風險承擔、管理技術等。因此,通過公私營部門合作(PPP),彌補上述投資要素,並引入不同創新理念,對“一帶一路”成功建設至關重要 。
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香港的交通、能源、港口、機場以及其他公共事業很多都是以PPP模式進行運營,成效顯著。
“香港的PPP模式中,私營機構的營運、效率和盈利能力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全球大部分地方的地鐵都是虧錢的,香港鐵路公司則成功將交通的營運和沿線物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並形成持續盈利能力。”關家明表示。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下稱“港鐵)主席馬時亨5月出席股東會時表示,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對港鐵來說一定有機遇,例如在基建運輸方面,港鐵作為首批”走出去“的港企,已經在英國、澳大利亞、瑞典等海外市場深耕多年,不少國家亦有邀請港鐵前往參與他們的專案發展。
為此,港鐵在2016年成立港鐵學院,促進香港鐵路專業技能和知識的輸出,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全球交通運輸專業服務中心。據悉,港鐵計畫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合作,共同參與今年底招標的馬來西亞吉隆玻與新加坡之間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項目合約。
(關家明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