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辨析世界經濟五大疑問

新華社,北京
2020-04-28 14:34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題:辨析世界經濟五大疑問(簡版)

新華社記者樊宇 杜靜 李潔

美股10天內4次熔斷,前所未見!美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至負值,前所未見!繁忙航空樞紐變成"停機場",前所未見!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速凍"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峻局面已在眼前。

世界經濟能否很快復蘇?全球化、供應鏈會怎樣演變?全球抗疫是否催生機遇?這些問題關乎人類福祉,關乎世界未來。

"短"與"長":"大衝擊"痛至何時

找不到銷路,4月以來美國威斯康辛州奶農傑生·裡多每天倒掉10多噸鮮奶。同樣因為滯銷,荷蘭花農無奈地將成批鬱金香就地銷毀。

異象映射出疫情的顯著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3%。

"短痛"還是"長痛"?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指出,這次疫情影響始於實體經濟,而非金融領域,因此復蘇關鍵也在前者。

IMF預測,如果全球多數國家疫情在今年二季度達到峰值、下半年消退,世界經濟有望在2021年反彈;如果缺乏全球行動,衰退會更深更久。

世界經濟要走出"好看"的復蘇曲線,亟需各國在防疫情、保民生、穩經濟上合作並進。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疾呼:"世界能否儘快擺脫危機,取決於我們是否現在行動、共同行動。"

"退"與"進":全球化走向何方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不久前一期封面上,象徵全球化的地球被貼上了"關閉"的標籤。但在牛津大學教授伊恩·戈爾丁看來,疫情不會給全球化畫上"句號"。

疫情確使一些國家短期內封境自保,但長期看全球分工和資源配置好處明顯,全球化的強大邏輯不會輕易因疫情改寫。更何況,全球危機需要全球應對,團結合作才是最有力武器。

從跨國公司聯手打造預警系統到醫療設備企業共用資料,在商品和人員流動卡頓之時,資訊資料高速流轉,跨境金融迅猛發展,疫情中全球化新勢力正加速成長。

戈爾丁認為,未來全球化會呈現更多數位化、金融化、去產品化特徵。經歷疫情考驗,全球化有望邁入更多維包容的新階段。

"收"或"放":供應鏈如何調整

蘋果公司考慮將首款5G智慧手機推遲發佈;寶馬和大眾等汽車製造商紛紛調整生產計畫。

疫情擾亂全球供應鏈條,更多企業可能重新考慮供應鏈收益和穩健性之間的平衡。

疫情暴露抗疫物資巨大供應缺口,更多國家會戰略性地審視和把握公共衛生等重要領域的生產主動權。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認為,未來供應鏈區域化或多元化都會是重要選項,但這些都是供應鏈的調整而非顛覆。

無論是收是放,從產業完備度、勞動力素質、創新能力等指標到海量市場和開放紅利,中國都是全球供應鏈上優勢突出的重要環節。

摩根士丹利指出,未來產業發展將更依賴大資料、雲計算等數位"新基建",中國正在這些領域持續發力。

"穩"與"變":中國角色如何演進

生鮮食品電商"騎手"忙碌地為"宅"家顧客運送美食;網路名人和政府官員線上直播賣貨成交火爆。

疫情下中國線上"雲端"熱火朝天。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複產已全面展開,正給世界提供重要動力。中國作為少數今年有望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穩定之錨。

國際觀察人士指出,中國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堅持以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新興產業展現蓬勃生機。一季度中國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說:"從穩定錨到創新源,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關鍵。"

"危"與"機":全球治理如何與時俱進

3月26日,二十國集團(G20)首次以視頻方式舉行領導人特別峰會,推出力度罕見的經濟金融支持政策;世衛組織日前宣佈,攜手各國展開"里程碑式"的疫苗研發合作。

疫情危重,卻危中有機。

世界看到,強化全球治理的行動快了。不到一個月時間,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就商定了財政刺激、能源安全等重要議程。國際社會正加速打出組合拳。

強化全球治理的內涵多了。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應急機制有望升級。IMF、世行等應對危機的"彈藥庫"也將加強。G20等國際經濟治理平臺有望提供更多前瞻指引。

推動全球治理再上臺階的共識也在加速凝聚。世界正接受大考,如果自顧自行,防控碎片化會拖累大局,唯有互信互助、協調行動才能渡過劫難。

命運與共、守望相助!中國發出呼籲,世界也在行動。攜手抗疫、共克時艱!只有這樣,世界經濟才能儘快踏上復蘇征途,人類社會才能早日迎來美好明天。(參與記者:潘麗君、於佳欣、蔡蜀亞、徐永春、周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