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邊境管制,近期難民湧入不再氣勢洶洶,但德國境內涉及難民的暴力活動明顯增多,極右翼勢力頻繁活動,民意出現分化,聯邦政府支持率下滑……難民危機正在對德國社會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隨著德國應對難民潮一攬子法案10月24日提前生效,大規模難民遣返行動已被提上日程。不過,遣返行動難以治本。畢竟,按照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承諾,總有一批符合條件的難民會留下來,且不在少數。如何將這批留下來的難民安頓好才是治本之策,關鍵還是一個"融"字。在德國總統高克看來,融合,是一項比統一更艱巨的任務。
相比意識形態上的融合,經濟上的融合或許可以先行,而就業是一把關鍵鑰匙。不過,德國就業市場的"難民經"不好念。 德國工業界認為難民可以填補本地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為以實業為本的德國經濟創造新繁榮,持此觀點的不乏戴姆勒集團"掌門"蔡澈、德國郵政集團董事會主席弗蘭克•阿佩爾等業界大佬。與之相對,當地失業者及右翼分子則仇視難民就業,認為難民會搶德國人的飯碗。
德國聯邦勞動局局長弗蘭克•於爾根說:"我們的勞動力市場穩固且接納能力強,但凡能說好德語並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可以很快找到工作。"
德國雇主聯合會主席英戈•克拉默指出,到2025年,德國的勞動力缺口超過650萬。"即使我們將國內的勞動力完全調動起來,從中長期來看,德國會比現在更依賴專業技術移民。" 於爾根和克拉默的話道出了難民融入德國就業市場兩個條件,一是語言,二是專業技能。只要二者兼備,似乎不難找到工作,德國就業市場總體上也不存在僧多粥少問題。
然而,要在成功拿到難民身份的前提下同時滿足上述條件並不容易,尤其是語言。過去一段時間,為了找到能用德語或英語接受採訪的難民,媒體記者們往往煞費苦心。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米夏埃爾•許特爾指出,語言是難民融入德國社會最大的障礙,因此需要為難民開設德語必修課。
難民中有多少人具備專業技能尚無準確統計。不過,德國中小企業協會10月23日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3000多家受訪企業中,80%的企業認為難民無法快速融入勞動力市場;78%的企業認為,不足10%的難民能直接就業或參與職業培訓;83%的企業拒絕聘用不會德語的難民。
有趣的是,在大量中東難民湧入前,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4月份提供的資料顯示,五分之一難民身份申請者持有高等教育文憑,三分之一擁有與德國社會相適應的專業技能。事實上,這些難民多為默克爾所說的"經濟難民",他們具備專業技能,但德國不歡迎他們。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外來勞動力為聯邦德國的經濟成長做出了積極貢獻。當德國工業界寄希望于昨日再現時,恐怕需認清一個事實,難民不等於移民,本輪危機中留下的難民可能不足以為德國勞動力市場帶來驚喜。 若為吸納外國專業勞動力,德國需調整的不是難民政策,而是整個移民政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