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幹傑在京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另外,據中國證券報報導,環保部正在組織開展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與實施路線圖研究,爭取儘快拿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的詳細目標指標方案。可見,一系列環保政策正在積極制定中,後期有望密集落地。
據報導,編制“三線一單”,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區域和規劃環評落地、完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元,充分認識編制並落實“三線一單”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實抓好,扭轉生態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中從屬、被動局面,改變環保部門在自然生態管理方面基礎較為薄弱的狀況。“三線一單”前期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下一步,要選擇一個區域或者流域進行“三線一單”編制和實施試點,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要加快研究制定“三線一單”配套措施,建立區域環評、規劃環評、專案環評管控體系,做好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相關改革舉措、有關法律法規制修訂的銜接。
美麗中國路線圖正明晰
十九大報告勾畫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路徑,明確了實現美麗中國時間表:到2035年,我國生態環境要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生態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十九大報告部署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四大任務。
12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7年年會(簡稱“國合會2017年年會”)上表示,目前,中國正在推進生態文明“八大制度”建設,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尤豔馨介紹,目前,環保部正在組織開展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與實施路線圖研究,立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系統提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的戰略思想和框架,回答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路線圖,解決是什麼和幹什麼的指引問題,為實現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宏觀戰略決策支援,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三主線佈局環保產業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2018年一系列環保新政施行,環保行業面臨監管常態化、市場規範化、治理深度化的趨勢,明年環保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環保稅2018年1月1日開徵。目前全國有30多個省市確定了適用稅率,基本以原有排汙費率為基礎平移,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分別為1.2元和1.4元,部分地區有所上浮。
環保稅按照“污染多、稅多;污染少、稅少”建立企業多排多繳稅,少排少繳稅,不排不繳稅的環境成本內化的良好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了現行排汙費制度存在的缺陷。按照目前的計稅稅額,環保稅徵收後規模可達500億元,一方面為環境治理籌措了更多資金,另一方面由於是調節型稅種,將通過稅收機制倒逼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轉型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正在加快推進的排汙許可制度則將成為未來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2017年將完成“水十條”“大氣十條”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許可證核發,2020年全國基本完成名錄規定行業企業的許可證核發。
國金證券分析師蘇寶亮認為,2018年環保行業可以按照煙氣超淨排放、危廢處理、污水深度治理三條主線佈局。
一是工業複產改造需求龐大,非電煙氣治理崛起在即。採暖季過後,京津冀限產停產的工業企業即將複產。同時非電行業特別排放限值標準大幅降低,鋼鐵行業降幅最大。鋼鐵、平板玻璃、陶瓷、磚瓦四個行業特別排放限值提標投資市場空間近1000億元。
二是危廢供需缺口大,且今年進入規範管道處置量劇增,無害化、水泥窯協同處置占比提升。危廢實際產生量1億噸/年,雖然2016年綜合利用處置率為83%,但由於資質錯配等導致危廢企業資質的有效利用率僅為25%,危廢實際經營僅1629萬噸。在技術層面無害化占比提升、引入水泥窯協同補充,同時市場層面並購催化有效利用率提升背景之下,未來危廢產業市場空間廣闊。
三是污水深度治理方面,河道治理市場空間上萬億元,海綿城市2萬億元空間。流域治理是“十三五”水務規劃投資的重點。根據《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中央流域治理專案儲備庫將被建立,投資約7000億元,其中長江流域投資額最大,主要投入城鎮汙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另外,雄安新區白洋澱治理帶動京津冀水環境生態建設,白洋澱流域治理市場空間將達500億元。(以上內容綜合中國證券報、中國環境報報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