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科創板現首日破發 機構摒棄中簽優先

中国财富网
2019-12-05 14:50

已收藏


12月4日,科創板新股建龍微納上市首日開盤後快速下挫跌破發行價,全天基本運行在發行價之下,盤中最大跌幅為3.70%,收盤時下跌2.15%,成為第一隻上市首日破發的科創板新股。從科創板整體來看,其新股首日漲幅與此前相比,也出現不同程度回落。業內人士表示,參與網下報價時會更審慎評估,同時更強調自主定價,關注報價背後的估值安全邊際。未來科創板個股表現分化不可避免,整體估值也將向主機板靠攏。

科創板新股首日漲幅收窄

建龍微納為何首日破發?從機構網下參與情況看,並未降溫。Wind資料顯示,建龍微納網下申購配售對象家數為4013家,而截至12月4日,11月以來上市的科創板新股平均網下申購配售物件家數為3756家。網下有效報價區間為43.28元至43.55元,僅相差0.27元,顯示有效報價的機構對發行定價並無太大分歧。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從市場表現看,輕度破發表明建龍微納的發行價還是高了一些。當然,近期偏低的市場情緒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從近期的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表現看,確實有所降溫。Wind資料顯示,截至12月4日,已上市的科創板新股平均首日上漲118.46%,但11月以來上市的科創板新股平均首日上漲幅度僅為55.84%。

截至12月4日,已上市的60只科創板股票共有10只出現破發,占比為16.67%,從當日收盤價看,這10只科創板股票仍處在破發狀態,平均較發行價下跌8.33%。其中,容百科技、久日新材、卓越新能、傑普特、祥生醫療較發行價跌幅超過10%。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表示,近期,科創板熱度明顯退潮,市場運行出現諸多新現象。9月中旬以來,科創板各公司股價同歷史高位比,確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是,不僅科創板,A股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也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回檔。這是市場對基本面、政策面和資金面變化的正常反應。

張岸元表示,事實上,全球股市各新興科技板塊設立之初,股價和成交量大幅波動屢見不鮮。以納斯達克為例,在設立之初的不到兩年時間,指數跌去60%;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納指下跌78%,月交易量最高萎縮70%;2008年金融危機後,納指下跌56%,月交易量最高萎縮達79%。

機構選擇性打新

科創板新股首日漲幅整體收窄,疊加破發個股頻頻出現,令機構參與科創板打新時更加謹慎。

王驥躍認為,近期科創板部分個股出現破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構的打新熱情,機構網下報價也會趨於更謹慎。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需要自主決定判斷科創板新股的投資價值,承受相應的投資風險,無風險打新的時期結束了。

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從目前看主機板打新還是有收益的,但是科創板打新的收益率在下降。對於科創板打新,會根據公司內部統一的研究分析結果選擇性參與,同時在報價上也會更謹慎一些。

方正證券表示,近期新股上市表現趨弱、個股份化仍顯著,進一步凸顯優質標的稀缺性,短期在新股發行估值仍較高的情況下,將選擇科技含量較高的優質標的參與新股申購。

私募排排網資料顯示,有31.58%的私募認為目前科創板新股被給予了很高的估值泡沫,隨著投資情緒漸趨理性和上市企業的增多,市場炒新情緒也開始降溫,打新的收益將會逐漸不容樂觀;而68.42%的私募則認為目前科創板打新的紅利依舊存在,相關股票收益率仍在較高幅度之上波動,新股的密集發行也會對私募打新產品收益有實質性貢獻。

整體估值向主機板靠攏

科創板頻頻出現的新股破發,是否將成為常態?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個股表現分化不可避免,同時整體估值將向主機板靠攏。

某大型公募基金權益投資總監表示,從目前看,科創板的整體估值還是比主機板貴。隨著新股上市數量的增多,科創板的整體估值未來應該和主機板沒有太大差異,同時個股的分化也會很明顯。優質的個股基本不可能破發,但是一些增長乏力、成長空間有限的公司跌破發行價並不意外。

王驥躍表示,從換手率看,目前科創板還是高於主機板,暫時不會出現整體的流動性折價問題,未來也不會出現。隨著上市數量增多,科創板的個股份化不可避免。

北京某私募基金研究總監表示,從中長期看,科創板中有很多,儘管短期估值在內部看來偏貴,但已被列為關注和跟蹤對象,待估值具備吸引力時將擇機買入。

上交所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開通科創板交易許可權的投資者已超440萬,較4個月前增長了37%,科創板正式開板以來入場者數量大幅提升。開市以來,科創板日均成交額為140億元,占同期滬深兩市成交額的3%,交易活躍度較高。方正證券表示,此前祥生醫療公告發行定價低於投價報告的建議價格區間,反映網下機構判斷逐步出現分化、報價更趨靠攏個股價值,新股發行詢價的市場化程度提升,市場化詢價機制改革逐步顯效,未來新股發行估值將更趨合理。

張岸元指出,只有實現市場邏輯主導的常態化回歸,科創板才能行穩致遠。科創板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不是上市公司股價和成交量的短期表現,而應以更長的時間維度去衡量。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