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對應的是,不少賣殼方的心態經歷了從狂歡到失落的急速下墜。年初二級市場行情明顯好轉,賣殼方迎來短暫的狂歡,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提高價格預期,提出溢價50%甚至100%才願意轉手。隨著多層次市場建設的持續推進和退市力度的加大,殼市場迎來新一輪變局——殼交易較去年下半年明顯減少,殼價再度緩慢下行。
迎來拐點
經歷去年下半年的回暖後,殼市場再度迎來拐點,不少賣殼方的心態經歷了從狂歡到失落的急速下墜。
一位元從事殼交易的資深市場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沒有整體統計資料支撐,但他今年上半年接觸的殼交易數量較去年下半年“少了一大截”。2018年下半年大量紓困資金入場,國資或社會資本頻頻接盤上市公司,順勢拿下不少“殼資源”。
“當時很多股權質押存在爆倉危險、有大量債務或者因為商譽減值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實控人急著把燙手山芋扔出去。這些公司中,一類有實際經營資產,另一類純粹是殼,且後者情況更多。紓困資金入場後,殼市場的資金提供方一下多了起來,殼交易明顯活躍。”該人士指出。
買家的增多,加上年初二級市場行情明顯好轉,殼主迎來短暫的狂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今年2月開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提高價格預期,提出溢價50%甚至100%才願意轉手。
“但很難談攏,很多買方都覺得價格提得過高了,所以實質交易數量較去年下半年明顯下降。”
一位深圳私募負責人認為,5月以來,隨著退市力度加大,殼主坐地起價的情況有所減少,殼價再度緩慢下行。
殼價下跌
英大證券分析師指出,過去由於A股市場“上市排隊時間太長”,一些企業不得不以“借殼”方式曲線上市,由此形成了“殼資源”炒作現象,導致市場估值體系的嚴重扭曲,小市值、連續虧損的個股競相成了資金追捧的香餑餑,嚴重干擾了退市制度的實施。
中銀國際分析師認為,ST板塊大多是績差股,以往因存在保殼預期,市場炒作熱情高漲。隨著監管趨嚴及退市機制逐漸完善,炒作績差股的風險凸顯。
今年年初,不少投資者還沉浸在追逐ST股的狂熱中,多隻ST股股價水漲船高。隨著退市制度不斷完善,多隻ST股票5月以來一路下跌。
Choice資料顯示,5月以來,104只ST股和*ST股股價下跌,占ST股、*ST股總數的逾八成。其中,*ST歐浦、*ST華業、*ST鵬起、*ST瑞德等股價較月初腰斬。
需求仍在
賣殼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清倉式甩賣控制權,二是實控人出讓控制權後,還保留少部分股權,可享受未來並購整合後產生的股價溢價。
“第一種主要是去年下半年比較多,當時大股東急著脫身,現在是第二種占比更高。一是賣方希望與買方共同成長,經營好企業,並享受資產注入後產生的紅利,二是買方擔心交易完成後,殼存在潛在問題,比如大量隱形負債,希望和賣方戰略綁定,並且通過保留管理團隊繼續經營存量業務。”
長期從事並購重組的張偉(化名)認為,殼交易市場的重點是發現價值和資源整合,不單單是資產方找個上市平臺。“什麼叫發現價值呢,舉個例子,有些上市公司雖然主營業務毛利潤很低,但有大量土地及其他資產,股價下跌後其內在價值要高於市值,買這樣的殼可以認為是發現殼價值。”
他同時指出,未來借殼上市仍是企業通過資源整合、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一個企業可能在其所在行業裡排名靠後,現在有個同行業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股價很低,大股東有意出讓控制權。排名靠後的企業可以通過獲得控制權實現並購整合、發展壯大。”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推進和退市力度加大會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殼炒作,但借殼上市的需求仍然存在。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並購業務負責人勞志明指出,加大退市力度和註冊制的推進對借殼影響不大,一是被強制退市的企業本身品質很差,不是作為借殼上市殼公司儲備而存在;二是登陸科創板的企業體量規模較小,與借殼企業不是同一類,目前大部分借殼企業規模都非常大。在審核過程中,借殼上市和IPO雖採用等同的標準,但實際審核理念還是不太一樣。“監管部門會更關注借殼能否對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徹底的改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