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社保基金和險資共同持有26只個股 “小而美”績優股受寵

中国证券网
2017-10-25 10:14

已收藏

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的披露,機構的持股軌跡正在顯露,多機構同時持有的股票更受到投資者關注。《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統計發現,截至昨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541家公司披露三季報業績。從股東持股情況來看,社保基金持倉92家公司,險資持倉72家公司。有26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同時出現社保基金和險資的身影。可以看到上述26只個股多數為小盤績優股。今日本文特從機構持股情況、業績和所屬市場等三方面對機構紮堆持倉股的特點進行分析解讀,以饗讀者。

社保基金和險資增持16只個股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資料統計發現,截至昨日,在滬深兩市已披露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共有26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同時出現社保基金和險資的身影。

從持倉變化來看,在上述26只個股中,社保基金三季度共計新進持有立訊精密(2001.61萬股)、塔牌集團(961.90萬股)和藍焰控股(484.84萬股)等3只個股,此外,還有7只個股三季度受到社保基金增持,按增持股份數量排序這7只個股份別為:萬華化學(819.97萬股)、精鍛科技(296.18萬股)、天潤乳業(106.76萬股)、豪邁科技(91.13萬股)、福斯特(44.56萬股)、百川能源(20.00萬股)和揚農化工(9.98萬股)。

險資方面,上述26只個股中,三季度險資共計新進持有新潮能源(2000.00萬股)、萬華化學(1294.67萬股)、三花智控(1071.76萬股)、海聯金匯(1036.97萬股)、東軟載波(855.08萬股)、百川能源(642.91萬股)、藍焰控股(578.57萬股)、塔牌集團(569.76萬股)和精鍛科技(269.16萬股)等9只個股,此外,還有8只個股三季度受到險資增持,按增持股份數量排序這8只個股份別為:立訊精密(894.30萬股)、長青股份(667.81萬股)、科士達(607.79萬股)、雙塔食品(492.58萬股)、歐菲光(375.98萬股)、揚農化工(208.51萬股)、豪邁科技(184.78萬股)和福斯特(124.81萬股)。

綜合來看,上述個股中,立訊精密、萬華化學、新潮能源、塔牌集團、藍焰控股、海聯金匯、東軟載波、長青股份、百川能源、科士達、精鍛科技、雙塔食品、豪邁科技、揚農化工、福斯特、天潤乳業等16只個股三季度受到了社保基金和險資集體增倉,占比逾六成。其中,社保基金與險資在三季度同時新進持有塔牌集團、藍焰控股等兩隻個股,新進持股數量分別為:1531.66萬股、1063.41萬股。

近八成公司三季報淨利同比增長

通過對上述26家公司進一步梳理發現,兩類機構投資者共同持有的公司業績表現普遍較好,近八成公司三季報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具體來看,上述26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三季報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占比76.92%。其中,新潮能源(264.71%)、萬華化學(212.41%)、海聯金匯(188.01%)、金洲管道(151.02%)和塔牌集團(122.14%)等5家公司三季報淨利潤實現同比翻番。

截至昨日,上述26家公司中,有13家公司已披露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喜公司家數達到12家,占比92.31%。其中,金洲管道(120.00%)、歐菲光(120.00%)、海聯金匯(115.00%)、塔牌集團(80.00%)和立訊精密(60.00%)等5家公司2017年年報淨利潤同比增幅有望達到或超過60%。

15家公司為中小創品種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資料統計發現,截至昨日,在社保基金與險資同時看好的26家公司中,有15家公司是中小板或創業板的股票,占比近六成。

具體來看,上述15家公司中,立訊精密(2895.91萬股)、海聯金匯(1036.97萬股)、東軟載波(855.08萬股)、長青股份(667.81萬股)、科士達(607.79萬股)、精鍛科技(565.34萬股)、雙塔食品(492.58萬股)和豪邁科技(275.91萬股)等8家公司三季度均獲社保基金與險資集體增持。

市場表現方面,上述15只個股中,10月份以來股價實現上漲的個股有8只,占比53.33%。其中,立訊精密(12.97%)、歐菲光(9.06%)、三花智控(8.89%)、京新藥業(8.27%)和長青股份(7.75%)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居前。

立訊精密方面,三季報披露顯示,公司三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共有1家社保、1家保險、2家基金,其中,社保基金406組合三季度新進持有2001.61萬股、華夏人壽保險公司三季度持有3105.71萬股,較二季度末增持894.30萬股。公司預計2017年淨利潤為161914.69萬元至185045.36萬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為115653.35萬元),同比增長40%至60%。業績變動原因:公司積極向新業務領域持續擴張,第四季度進入新產品上線放量階段,雖受制於新品前期量產的開發費用及來自客戶定價壓力等,但公司仍持續向成本管控與自動化模組等生產工藝進行優化改善,第四季度將實現營業收入及利潤的增長。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