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多路資金彙聚 “創藍籌”行情再啟 機構如何佈局秋季攻勢?

中国证券网
2017-08-15 09:07

已收藏



A股市場在週一上演了大逆轉,滬深兩市大小盤股全面翻紅。

截至收盤,創業板指數上漲2.95%,中小板指數上漲2.72%,滬深300指數上漲1.3%,上證指數上漲0.9%。A股幾大指數均已收復或大幅超越了上週五的失地。

上周啟動的“創藍籌”在當天再度成為大盤的人氣風向標。長信科技、思創醫惠、東方網力、藍思科技等個股漲幅突破6%,東方財富、億緯鋰能、當升科技、智飛生物、信維通信等個股漲幅超過4.5%。推動創業板拉出13個交易日內第2根長陽,日漲幅最高達3%。

“創藍籌”的持續走強,又刺激了中小板和主機板中類似個股的表現。

人工智慧主題龍頭之一的科大訊飛,總市值超過700億,週一再度漲停,日成交突破64億元,為當日A股市場的成交亞軍。

此外,飛天誠信、四維圖新、錦富技術等技術股和基金重倉股也紛紛漲停,它們和海外資金偏愛的海康威視、恒瑞醫藥等一起發力,把“創藍籌”板塊推上高位。

從上周下半周和本週一的情況看,A股市場已經完成了熱點板塊的切換。“創藍籌”已經開始取代前期市場內資源股的核心地位。

行情逆轉 “創藍籌”立首功

週一的市場表現,應該出乎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資源股在上週五大跌,市場熱點全面回落,令場內投資者心態謹慎。而上週末,期交所提升螺紋鋼等品種的日內平倉手續費等消息,也令資源股的人氣遭到影響。

然而,週一A股指數開盤就極為強勢。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等重要指數在開盤15分鐘內均出現明顯上漲,一舉奠定當日強勢格局。至上午10點,創業板指數的漲幅已經突破1.28%,滬深300指數的漲幅也達到0.66%,市場一掃調整陰霾。

統計分析,在週一前半小時交易時段內,對創業板指數貢獻最大的個股份別是藍思科技、碧水源、長盈精密、長信科技和溫氏股份等個股,它們的批量啟動,帶動了創業板指數迅速上漲。

而同期對滬深300指數貢獻最大的個股,是海康威視、五糧液、洋河股份、格力電器和科大訊飛等科技股和消費股。其中,科大訊飛和海康威視兩隻科技股的漲幅貢獻,約占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四分之一。

顯然,A股得以在週一逆轉,首功要歸到被邊緣化已久的“創藍籌”。

多路資金彙聚“創藍籌”

從A股市場的各類成交公開信息看,過去半年內,A股場內最重要的三路資金可能已經開始在“創藍籌”等科技成長股上聚集。這可能意味著“創藍籌”行情將持續較長時間。

週一漲停的科技股中,就出現了機構資金和短線資金合力買入的現象。

以當日漲停的長信科技為例,其盤中走勢基本可分為兩段。11點前,長信科技的走勢不溫不火、步步為營,比較類似中線資金的交易特點。而11點前後,該股出現拉升和漲停,盤中連續出現較大的掛單,後者手法是典型的短線資金的操盤手法。

盤後交易所公開信息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當日,長信科技的第一大買入席位是一個機構專用席位,買入資金總額達到1.13億元。而緊隨其後的則是中信淮海中路、國君寧波彩虹北路等短線活躍席位。與此同時,拋售席位也是機構資金與短線資金夾雜。

類似的盤面也發生在科大訊飛上。雖然盤後交易資訊顯示,科大訊飛的前五位買入席位均為短線席位,但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科大訊飛的成交量更大,參與席位更加分散。從近期231家機構調研科大訊飛的資訊看,科大訊飛依然是機構高度關注的個股。

除去上述兩路機構外,證金公司在創藍籌和科技股上現身,可能更具信號意義。

協力廠商統計顯示,證金公司在二季度末持有的創業板個股至少包括昆侖萬維、蘇交科、華策影視、湯臣倍健、邁克生物等上述個股,囊括了醫療保健、影視板塊、建築施工等領域。

這應該是2015年後,證金公司首度批量現身創業板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儘管無從瞭解“國家隊”資金買入這些個股的動機,但上述的買入持有行為客觀上為創業板個股帶來了長線資金,優化了投資者結構,對於相關板塊和市場整體的穩定是有益的。

機構分歧仍巨大

有意思的是,儘管“創藍籌”的表現已漸露鋒芒,但是包括賣方研究機構和買方投資者對其的關注度顯然還在低位,對於其行情延續的邏輯分析更加稀缺。

協力廠商的研究平臺統計顯示,週一發佈的各大券商晨會報告,仍然重點關注宏觀外貿、央行政策以及週期類板塊的走勢,對於創業板領域的機會著墨不多。不少賣方機構的關注點仍在前期強勢的週期板塊,仍在“推銷”金融龍頭和消費白馬股的投資機會。而知名的宏觀經濟學家們還忙著對“新週期”是否存在“發聲”。

相對而言,實戰在一線的機構觀點則較為分化。部分機構對成長股和“創藍籌”的投資機會比較敏感。

財通資管的權益投資團隊此前就比較明確提出了關注價值成長股的投資方向和邏輯,認為當下“不應拘泥于價值和成長”,策略思路體現出相當的前瞻性。

國泰基金在近期的策略觀點中也認為,估值與業績匹配的成長股值得關注。創業板前期被關注度較低,流動性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較小,成長股或迎來反彈機會。這從機構博弈角度闡釋了“創藍籌”行情啟動的原因。

但對大多數機構而言,經歷了上半年價值投資的“教育”,當下的投資思路要轉換至成長股體系恐怕很難。投資組合能否“轉身”更值得懷疑。相對而言,始終跟著市場跑的賣方研究機構,或許需要更長時間來實現“轉彎”。

對於投資思維快速反覆運算的市場而言,“創藍籌”行情可能成為各路投資者面臨的又一張新“考卷”。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