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發展+監管”雙輪驅動 資本市場助力供給側改革

中国证券网
2017-07-11 09:24

已收藏

資本市場是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特別是在解決投資資金來源、助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和較大發揮空間。專家認為,資本市場要正確處理發展與監管關係,實施雙輪驅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管道,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

上市公司成為經濟“脊樑”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是提高供給品質的主力軍,是新技術新產業的重要開拓者。上市公司品質如何,直接檢驗著資本市場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業內專家指出,伴隨這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推進,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品質逐漸提高,價值創造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國民經濟名副其實的“脊樑”。

規模優勢突出。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突破3000家,總市值超過50萬億元;在全球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排名中,中國有60個上市公司上榜,位列第二;中國企業在A股及境外資本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募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佔據全球IPO融資額的33.8%,居榜首位置。

持續回報能力增強。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此前表示,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回報投資者的基本方式,是股份公司制度的應有之義,也是股票內在價值的源泉。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超過2000家上市公司實施了現金分紅,總金額超過8000億元,比十年前增長逾10倍。

資訊披露品質提升。目前已初步構建了較完備的資訊披露規則體系,實施分行業披露,資訊披露品質進一步改善。“三會”機制運作規範有效,中小投資者保護力度加大,公司治理水準穩步提高。

此外,上市公司結構持續優化,轉型升級效果明顯。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上市公司的重要支柱。同時,新興產業表現突出,創新驅動成果顯現,以深市上市公司為例,721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18%、24%。

服務改革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證監會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不斷健全市場體系,夯實市場基礎,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出積極貢獻。

健全多層次股權融資體系,為企業降低杠杆、培育動力提供多種管道。在強化監管、防範風險的基礎上,證監會穩妥推進交易所市場股票發行,深化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融資功能,不斷提高直接融資規模。截至2017年5月底,上市公司數量為326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超過1.1萬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公司超過1.8萬家。今年前5個月,滬深交易所及新三板市場股權融資5194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淨融資6808億元。股權融資規模的擴大,優化了企業財務結構,有效控制了償債風險。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疏通經濟發展“血脈”。2016年,企業首發和再融資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5年來新高,IPO已經成為促進股權融資和民間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同時,交易所債券市場籌資規模不斷擴大,企業融資成本下降,2016年,交易所市場共發行債券3.17萬億元,同比增長47%。

完善市場化並購重組和退出機制,推進企業去產能、去庫存。證監會大幅簡化並購重組行政審批,鼓勵基於產業整合的並購重組,嚴格重組上市要求,加強並購重組監管。同時,穩妥推進相關上市公司的退市工作,加速清理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和高企庫存。這“一松一緊”有效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對提高行業集中度和上市公司業績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2016年,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2486單,交易金額2.39萬億元。其中,90%的並購重組交易由市場自主實施,不需要證監會審批。今年前5個月,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金額1.1萬億元,同比增長41%。

支持創新驅動“補短板”,增加創業資本有效供給。創新發展與資本市場密不可分,直接融資體系分工的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健全和功能拓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至今年5月底,滬深證券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436家,IPO融資2578億元。滬市新上市公司中近八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深市創業板新上市高新技術企業142家,占板塊新上市公司的96%,中小板新上市公司彙集了一批細分行業龍頭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1200多家,其中戰略新興產業企業約占1/4,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六成。有私募股權基金參股的掛牌企業占比約60%,帶動了社會資本對創新創業企業支持的前移。

資本市場生態料進一步優化

證監會日前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共作出113項行政處罰決定,罰沒款共計63.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9%,對30人實施市場禁入,接近去年全年水準。

業內人士指出,按照“依法、從嚴、全面”的監管工作要求,監管層加大了整頓資本市場秩序力度,繼續保持“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發行、違規資訊披露、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淨化市場環境,改善資本市場生態,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中證金融研究院馬雪嬌撰文指出,資本市場一方面承擔著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也面臨資金過度逐利、監管存在空白和短板等挑戰。未來要將金融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有序化解和處置突出風險點,著力維護市場穩定。

一是加大制度建設力度,以法治化保障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法治是推動資本市場利益關係平衡有序的重要因素。針對我國資本市場中出現的“高送轉”配合減持等違規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提高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成本;同時,法治化建設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改革中實踐效果好的做法可上升到制度層面。

二是完善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監管體系,構建資訊披露綜合管理制度,維護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三是加強仲介機構監管,穩定市場運行。解決好仲介機構風險管控意識薄弱、合規經營不夠重視、盲目無序擴張等問題,督促仲介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歸位盡責。

四是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加強對股市、債市和期市資金流向全面監控和風險監管。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環境下,要摸清股市、債市杠杆投融資業務的風險底數,提高風險預警預判和處置化解能力。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的監管執法原則,始終保持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守住監管底線,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營造規範透明的市場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