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昔日催漲如今吃套 “被套的舉牌”會否引爆杠杆風險

中国证券网
2017-05-19 08:47

已收藏


雖然A股此起彼伏的舉牌有著較為明顯的催漲股價效應,但隨著市場的波動,一些針對小市值公司的舉牌卻陷入了浮虧的尷尬境地。

上證報資訊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至今A股已有超過80起舉牌案例,截至目前約有50家舉牌方身陷被套狀態,部分舉牌方浮虧甚至高達30%,這與2015年下半年高調舉牌便能享受超高浮盈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令市場擔憂的是,其中有些舉牌方為了獲得超高收益,在資金設計上嵌入了杠杆,一旦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可能面臨爆倉風險。

儘管如此,今年4月以來,仍有荃銀高科、仰帆控股、開創國際等約10家公司被舉牌,其中“中天系”甚至拿下仰帆控股30%的股權,資本的舉牌熱情可見一斑。

在業內人士看來,A股市場舉牌頗熱衷小市值公司,隨著IPO呈現常態化,一些無業績的小市值公司股價逐步回歸理性,此類舉牌的風險值得警惕。

舉牌浮虧頻現

舉牌,猶如一枚石片初入水時總能激起陣陣漣漪,可時間一長,水面終究還是要回歸其原有模樣。

滬上某私募人士認為,由於市場並非總是有效,每當某檔股票被場外資金舉牌時,其他人總會對該公司重新審視一番,自問是否有不瞭解的資訊,部分資金往往會跟風而上,推動相關個股股價上漲。可時間一長,倘若市場附會的一些東西最終被證偽,股價往往回到原位。如果市場風向變化、公司出現問題,股價甚至會出現大幅下跌。“可即便認虧也不能立刻止損,畢竟這是舉牌。”

西藏康盛對博信股份的舉牌便是典型案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西藏康盛通過在二級市場的三次舉牌,總計持有博信股份3845.27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6.72%,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西藏康盛此番舉牌的時間跨度頗大。自2015年7月9日,西藏康盛便開始建倉博信股份,分別於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4月完成三次舉牌。期間,博信股份股價一直處於震盪攀升狀態,其增持成本也從一開始的10.85元/股,逐步攀升至20元/股。根據公告披露和股價分析,西藏康盛拿下3845.27萬股股份總計耗資約7.14億元,每股成本價約18.58元。如今,博信股份的股價只有13.06元,浮虧幅度達29.71%。

股價下跌與博信股份業績大幅下降不無關係。2016年,博信股份淨利潤僅301.3萬元,同比降幅高達73.47%。2017年一季度,公司業績甚至由盈轉虧,虧損54.83萬元。

宜昌長金舉牌的公司甚至被ST了。自2016年6月開始,宜昌長金及其後來結盟的一致行動人,在二級市場持續買入武昌魚。根據最新披露,截至3月21日,其總計持有武昌魚10165.83萬股,占總股本的19.98%。公司披露的增持明細顯示,宜昌長金及其一致行動人總計耗費10.26億元,每股成本價為10.09元。

然而,由於連續虧損,武昌魚自5月2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為“*ST昌魚”。受此影響,公司股價一路下跌,5月18日的收盤價為6.99元,宜昌長金及其一致行動人目前已浮虧30.72%。

強勢舉牌成都路橋的李勤同樣面臨不小的浮虧。據其披露,拿下1.48億股成都路橋股份總計耗費11.79億元,每股成本約為7.97元。而成都路橋最新股價僅6.33元,李勤浮虧約20.58%。

值得玩味的是,舉牌方在發佈權益變動報告書時,大多會提到“對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前景看好”、“秉承價值投資理念”,面對如此財務資料,不知會作何感想。

杠杆風險潛藏

若真的是“秉承價值投資理念”,浮虧30%對舉牌而言不足為奇,只要假以時日,好公司終究會體現出價值的。但問題是,有些舉牌方在舉牌過程中將杠杆放得過大,潛藏著一定風險。

“市場中有大量資金尋找投向,只要願意付出年化8%左右的利息,就可以輕鬆拿到數千萬甚至數億元優先順序資金。”某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用杠杆放大收益固然令人歡喜,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一旦相關公司股價出現較大波動,風險也會被快速放大。

以新黃浦為例,上海領資在一季度快速建倉,通過三次舉牌拿下新黃浦15%的股權。按照其披露的每次買入股票的價格區間中值計算,總計耗資約17.03億元,結合其8417.47萬股的持股量計算,上海領資的舉牌平均成本為20.24元/股。新黃浦5月18日的最新收盤價為17.22元,這意味著上海領資目前已經浮虧約14.94%,浮虧金額約2.54億元。

雖說浮虧不多,但足以讓舉牌方暗自叫苦。根據此前披露,上海領資實際控制人王丁輝以多年積累的3億元作為啟動資金,加上質押持有的掛牌公司股權,按照8%的年化利率融資5億元,並與另一出資方壽光晨鳴一起作為一般級委託人,引入兩個信託計畫,最終撬動30億元的資金,用於對上市公司進行舉牌。面對目前的局面,不知王丁輝還能撐多久。

和信融智對冠昊生物的舉牌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根據2016年7月的公告,和信融智在一個月時間內,買入冠昊生物1250.7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68%,總計耗資約4.39億元。以此計算,此次舉牌的成本約為39.41元/股。而冠昊生物最新收盤價為25.41元,浮虧幅度約為35.52%。

在舉牌過程中,和信融智同樣借助了資管計畫。公告顯示,和信融智作為投資顧問,使用安信乾盛和信融智PIPE投資2號、3號、5號、6號進行了建倉。只是,這些資管計畫使用了多少優先順序資金,資金成本是多少,投資期限是多久,這些資訊並未在公告裡進行披露。

而李勤舉牌成都路橋的11.79億元,更是使用了多種融資方式。首先,其向關聯企業中迪禾邦借款5000萬元,借款期限3個月;其次,轉讓持有的中迪禾邦股權,獲得0.6億元;再次,中迪禾邦已經開發了4個專案,根據約定,這些專案的收益權歸李勤所有,截至2016年末,上述4個項目收入約為12.34億元,項目收益約為8.36億元;最後,李勤還從其他項目上拿到了2.48億元。

舉牌須回歸本源

“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買個5%、10%,看起來有些生猛,還要承擔6個月內不得減持的限制,但自2015年下半年至今,這不失為收益率頗高的投資手法。”滬上某私募人士向記者指出,由於達到5%才需披露,只要時機合適,舉牌的交易成本並不算高,而一旦向市場宣告舉牌,無形中對標的個股進行了一次強勢宣傳,無論是引發外部資金關注,還是公司原股東增持防衛,都能夠提振股價,從而坐享浮盈。

情況的確如此。某只個股一旦被舉牌,股價往往會應聲上漲,如果形成股權爭奪之勢,漲幅將更可觀。

最近兩年的舉牌案例還有個特點,即有大量“新生力量”登場,這些舉牌方對小市值公司頗為熱衷。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的80餘起舉牌案例中,有約60家被舉牌公司的市值僅為數十億元,被視為“殼資源”的標的更是多達二三十個。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如果僅看2015年下半年的舉牌情況,舉牌方大多還能賺錢,其中甚至不乏中科招商舉牌鼎泰新材從而搭上順豐借殼“順風車”這樣的標杆案例。

只是這一模式的“生命力”並不長久。多位元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博重組的舉牌歸根到底還是炒殼。而今年以來,IPO進入常態化,大量殼資源以及沒有業績支撐的小市值公司股價紛紛下跌,新晉舉牌方自然難嘗“甜頭”。

有意思的是,儘管有“前車之鑒”,但並不妨礙更多資本湧入。據不完全統計,4月份至今,已有約10家上市公司被舉牌,舉牌方既有產業大佬,也有資本玩家,熙熙攘攘頗為熱鬧。

最新案例則是仰帆控股,其5月17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已經連續舉牌6次的“中天系”決定再度加碼,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2%。對於這樣一個市值不足40億元、2016年扣非後淨利潤已經虧損的“殼”,“中天系”究竟能玩出什麼花樣?

上述私募人士稱,在重組上市、並購融資審核趨嚴的情況下,用舉牌方式賭“殼公司”重組價值的成功概率越來越小。長期來看,舉牌還是應回到“長期價值投資”的道路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