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不到10%躍至今年的17%以上,IPO上會被否率驟然升高,說明在上會家數、過會家數增加的同時,IPO審核也日趨嚴格。
昨日晚間,證監會主機板發審委公佈當天上會企業的審核結果,思華科技的上市申請未能通過審核,其也成為今年以來第五個IPO上會被否案例。據記者統計,截至昨日,今年以來共有29家企業闖關IPO,其中,被發審委“攔下”的有華光焊接、日豐電纜、華龍迅達、百合醫療等,上會被否率超過17%。而去年全年,這一比例還在10%以下,且與去年11月、12月共8家企業被否相比,今年1月,在不到三周內已否決5家,被否案例出現的頻率也在快速上升。
探其細節,主要客戶存在疑點、業績突升突降等,是上述企業IPO折戟的主要“病因”所在。
審核放大鏡“細看”主要客戶
就最新案例看,思華科技上會遭否與其主要客戶存在異常有關,而其他被否案例中,也多次出現此類問題。對此,交通銀行投行部經理馬永傑向上證報記者表示:“除了傳統的財務核查外,對企業上下游的合作方、股權關聯方,現在都要求作出資金流動性報告,並且要比照多家同行業標的,對公司業績的合理性做出公允判斷。”
從證監會發審委對思華科技提出的主要問題上可以發現,其連續與新設立的客戶簽署大額合同的情況引起了審核部門的注意;此外,思華科技與主要客戶存在疑似關聯關係、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結構變化較大等問題,也是發審委重點提及的。
例如,發審委指出:2015年10月,思華科技與當年8月才設立的力飛網路簽署大額業務合同,確認當年收入1606.84萬元;2016年12月,思華科技與11月10日新成立的盛汀資訊又簽署大額業務合同,確認當年收入3066.67萬元。
發審委要求思華科技對上述兩客戶公司的基本情況進行說明,確認是否與上述客戶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等存在股權控制關係和關聯關係,並要思華科技對上述兩客戶在剛成立不久便向公司進行大額採購的原因和合理性做出解釋。
證監會要求思華科技出具與力飛網路和盛汀資訊之間簽署合同的時間、合同主要內容,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種類、數量、時間、金額、價格、定價依據和收款情況,此外還要求公司闡述對上述客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規模與客戶的業務需求和資金實力等是否匹配。
對於思華科技另一位元重要客戶浙江華通,發審委也對其進行了充分審查。浙江華通第一大股東為華數網通,據查詢,寧波嘉信上凱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寧波高新區嘉信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相互存在關聯關係的發行人股東及其關聯方孫力生等人,在浙江華通、華數網通中直接或間接擁有重要權益。發審委要求思華科技說明上述股東及其關聯方是否在浙江華通、華數網通直接或間接擁有重要權益,思華科技與浙江華通之間的交易是否真實、公允,是否存在特殊利益安排,相關資訊披露是否充分。
業績異常依然是IPO“絆腳石”
在IPO審核中,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依然是關注重點,圍繞其相關疑點、異常自然也成為企業上會被否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發審委1月4日在對華光焊接的審核中就明確要求公司解釋報告期內經營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和合理性,說明其經營業績是否存在繼續大幅下滑的風險、主要產品之一銀釺料是否存在被其他產品替代的風險、所處經營環境是否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業績低迷不振難以過關,業績異常突增也會引發關注。同在1月4日,發審委對日豐電纜的審核中發現,該公司報告期內在銷售收入、毛利率同比持平及下降的情況下,2016年1-6月淨利潤卻出現大幅增長,公司主要產品家電配線元件毛利率遠高於可比上市公司且變動趨勢相反,發審委方面要求公司說明這一異常現象的合理性。
此外,利潤率、毛利率異常,明顯高於同行業公司的現象,也是發審委經常關注的話題。如1月6日,發審委在華龍迅達的審核結果中發問,公司關聯交易產生的毛利率長期高於非關聯方交易的合理性是什麼?與此類似,華光焊接所研發的“降銀系列”產品在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為50.43%、45.04%、45.96%、52.36%,遠高於普通銀釺料各期的毛利率10.30%、10.61%、15.86%、18.99%及同行業可比公司同期毛利率,也遭到了發審委的問詢。
馬永傑向記者表示:“擬IPO企業關聯交易規模較大,其未來持續盈利能力方面的風險就會相應放大。”今年以來,關聯交易始終是IPO審核的核心地帶。
如華龍訊達的業務規模相對較小,但關聯交易規模較大,公司2015年1-6月營業收入5267.39萬元,2016年同期營業收入4656.04萬元,收入下滑11.6%。但公司2015年對關聯方中臣數控的銷售收入為1643.46萬元,2016年1-6月對中臣數控的銷售收入為1353.12萬元,發審委因此要求公司出具中臣數控報告期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關聯交易占中臣數控採購比重等資料。
值得一提的還有發審委對百合醫療的審核,其在審核中發現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確定存在疑問,因而否決了IPO申請。據瞭解,百合醫療“實際控制人”黃凱自公司設立至2010年期間,長期未在公司處任職且未參與公司的業務經營,並且,其對公司累計出資的資金來源存在不合理性,這一罕見現象也招致了證監會的詢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