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各地樓市調控加碼,“買房熱”降溫。作為大類資產,當房地產,特別是優質地產的配置受限後,資金必然會尋找新的突破口,股票、債券、期貨三大金融資產的配置價值凸顯。但在樓市資金回流存疑、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大環境下,三大金融資產將呈現新的配置格局。預期回報率下降,“資產荒”延續使得債券將成為資金“超配”標的。在低波動制約下,股票將維持在“標配”狀態,而部分商品期貨活躍可能引發資金去期市“玩一把”就走。
債券:資金的“超配區”
國慶假期,以北京為首的二十餘個一二線城市先後出臺了調控政策,“殺手鐧”一出,樓市交易量快速萎縮,投機性資金備受打擊。不過,資本天生具有逐利性,當下流動性充裕、“資產荒”依然嚴重,當房地產這個“出口”受限制後,資金必然會尋找其他突破口。“錢會流向哪兒”這是整個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
從歷史經驗來看,當實體資產配置受限後,金融類資產配置價值會提升,二者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而在股票、債券、期貨三大金融資產中,債券仍會是大類資產的“超配區”。
一位元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二季度以來,債券市場的規模快速擴張,債券一發出來就會被搶光,城投債、公司債,甚至垃圾債買的人都很多,這也是債券收益率上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買的人太多了。”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買債券?因為安全、穩定,這兩大要素成為債券被超配的主要邏輯,也是債券最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證監會出臺一系列措施,對並購、重組、定增、借殼中的高溢價、虛估值、沒有真實盈利支撐的資本運作從嚴監管,高風險資產的“風”開始停息,資金對於風險資產越來越不感冒。即便是風險資產的投資者也開始尋找能創造持續、穩定盈利回報的優質資產,債券資產的相對吸引力提升。
另一方面,資產收益率下滑倒逼負債端利率和投資者的預期回報率下降,無論居民還是銀行委託資金都下調了預期回報。事實上,貨幣基金收益率一直在降,但規模仍在進一步增長,包括機構理財也一樣,反映出全社會已開始明顯下調投資回報預期。
從大的環境來看,由於近幾年銀行理財資金負債端急速擴張,從2012年到2015年短短3年間,銀行理財資金餘額從7.95萬億發展到了23.5萬億元。但可投資的安全、高收益、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非常有限,債券的“超配”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股票:低波動下的標配
回望9月份,低風險偏好、低成交、低波動的“三低”行情依然歷歷在目。步入10月,迎來量價齊升的“開門紅”後,滬深股市再度轉入震盪盤整中,量能萎縮、振幅收窄,市場仿佛一日間回到9月中旬。上證指數30天波動率降至0.8%以下,“低波動”仍然是A股市場繞不開的“怪圈”。不難發現,不僅指數的波動率降低,個股的活躍度也不足,這使得股票投資缺乏抓手。短線投資者很難再通過高頻交易獲得超額收益,主動交易的代表“漲停板敢死隊”已消失在大眾視野中。而對於中長線投資者,當前的低波動也不是大舉加倉的“最優時點”。一位元私募大佬曾向記者透露:“在這種低波動市場中,買的話也只會一點一點的買。”
人民幣的雙向波動也讓投資者極為關注。國慶後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6.70關口,創“8·11”匯改以來新低,人民幣波動區間已邁入新階段。通常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對於大類資產都會造成影響,但各類資產比較而言,一季度人民幣會場出現波動時,最受傷的還是A股。此外,四季度,全球市場上潛在“黑天鵝”事件較多:11月8日美國大選;12月4日義大利憲改公投,若反對黨上臺則可能啟動脫歐公投;11月、12月美聯儲兩次議息會議,目前12月份加息概率超過60%。海外風險因素較多。
“高風險,高收益”是股票市場的最大特徵,但從當下來看,潛在的風險因素較多,而“高收益”又被低波動所抑制,股票市場很難吸引增量資金入駐。這一點從10月份的資金流向上也可見一斑。滬深股市10月10日迎來節後開門紅,當日出現94.59億元資金淨流入。隨後整個市場再次陷入到淨流出的狀態中,10月11日淨流出56.08億元,12日、13日淨流出規模均在百億元。同時,市場尚未出現領漲龍頭,行業板塊呈現輪動特徵,資金找不到“抓手”,市場中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吸金”大戶。由此來看,即便資金從樓市中流出,回流股市的難度也較大,資金對於股票的配置只能維持在標配狀態。
期貨:“玩一把”就走
相較於債券的超配,股票的標配,大類資金在配置期貨時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狀態。毫無疑問,它是三者中風險最大的,但通過“加杠杆”也是收益最高的,這使得其很難獲得債券那樣明顯的“超配”,畢竟資金體量越大越會遵循穩健的交易策略。但這類資產可能不如A股的標配,畢竟活躍度總是時高時低,很難維持常態化。在四季度,期貨可能出現大類資金“玩一把”就走的現象。
近期,國內大宗商品市場並沒有受到海外避險情緒的拖累,繼續沖高,部分品種價格再創新高,且交投保持活躍。這一方面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有關,人民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升以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價格,反映出很多國際性商品“內強外弱”的特徵;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商品尤其是不斷創新高的商品,其上漲的驅動力依舊在於供給端的改善。以原油、鐵礦石為例,當前海外供應正處在最低水準。從國內來看,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並深入推進,煤炭、鋼鐵等行業在經歷了去產能週期後,原材料庫存進入“真空期”。在國內外供應端同時收縮共振之下,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一路上行。
9月中旬以來,作為大宗商品價格重要風向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BDI)再度掀起一輪升勢。最近一個月,BDI指數漲幅一度超過30%,最高突破940點。BDI指數代表著全球航運景氣度,也是大宗商品市場的“晴雨錶”,這意味著部分期貨品種有望出現一波行情,屆時可能會出現資金回流期市“玩一把”,但這難以形成一個持續配置的趨勢。
債券:資金的“超配區”
國慶假期,以北京為首的二十餘個一二線城市先後出臺了調控政策,“殺手鐧”一出,樓市交易量快速萎縮,投機性資金備受打擊。不過,資本天生具有逐利性,當下流動性充裕、“資產荒”依然嚴重,當房地產這個“出口”受限制後,資金必然會尋找其他突破口。“錢會流向哪兒”這是整個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
從歷史經驗來看,當實體資產配置受限後,金融類資產配置價值會提升,二者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而在股票、債券、期貨三大金融資產中,債券仍會是大類資產的“超配區”。
一位元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二季度以來,債券市場的規模快速擴張,債券一發出來就會被搶光,城投債、公司債,甚至垃圾債買的人都很多,這也是債券收益率上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買的人太多了。”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買債券?因為安全、穩定,這兩大要素成為債券被超配的主要邏輯,也是債券最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證監會出臺一系列措施,對並購、重組、定增、借殼中的高溢價、虛估值、沒有真實盈利支撐的資本運作從嚴監管,高風險資產的“風”開始停息,資金對於風險資產越來越不感冒。即便是風險資產的投資者也開始尋找能創造持續、穩定盈利回報的優質資產,債券資產的相對吸引力提升。
另一方面,資產收益率下滑倒逼負債端利率和投資者的預期回報率下降,無論居民還是銀行委託資金都下調了預期回報。事實上,貨幣基金收益率一直在降,但規模仍在進一步增長,包括機構理財也一樣,反映出全社會已開始明顯下調投資回報預期。
從大的環境來看,由於近幾年銀行理財資金負債端急速擴張,從2012年到2015年短短3年間,銀行理財資金餘額從7.95萬億發展到了23.5萬億元。但可投資的安全、高收益、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非常有限,債券的“超配”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股票:低波動下的標配
回望9月份,低風險偏好、低成交、低波動的“三低”行情依然歷歷在目。步入10月,迎來量價齊升的“開門紅”後,滬深股市再度轉入震盪盤整中,量能萎縮、振幅收窄,市場仿佛一日間回到9月中旬。上證指數30天波動率降至0.8%以下,“低波動”仍然是A股市場繞不開的“怪圈”。不難發現,不僅指數的波動率降低,個股的活躍度也不足,這使得股票投資缺乏抓手。短線投資者很難再通過高頻交易獲得超額收益,主動交易的代表“漲停板敢死隊”已消失在大眾視野中。而對於中長線投資者,當前的低波動也不是大舉加倉的“最優時點”。一位元私募大佬曾向記者透露:“在這種低波動市場中,買的話也只會一點一點的買。”
人民幣的雙向波動也讓投資者極為關注。國慶後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6.70關口,創“8·11”匯改以來新低,人民幣波動區間已邁入新階段。通常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對於大類資產都會造成影響,但各類資產比較而言,一季度人民幣會場出現波動時,最受傷的還是A股。此外,四季度,全球市場上潛在“黑天鵝”事件較多:11月8日美國大選;12月4日義大利憲改公投,若反對黨上臺則可能啟動脫歐公投;11月、12月美聯儲兩次議息會議,目前12月份加息概率超過60%。海外風險因素較多。
“高風險,高收益”是股票市場的最大特徵,但從當下來看,潛在的風險因素較多,而“高收益”又被低波動所抑制,股票市場很難吸引增量資金入駐。這一點從10月份的資金流向上也可見一斑。滬深股市10月10日迎來節後開門紅,當日出現94.59億元資金淨流入。隨後整個市場再次陷入到淨流出的狀態中,10月11日淨流出56.08億元,12日、13日淨流出規模均在百億元。同時,市場尚未出現領漲龍頭,行業板塊呈現輪動特徵,資金找不到“抓手”,市場中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吸金”大戶。由此來看,即便資金從樓市中流出,回流股市的難度也較大,資金對於股票的配置只能維持在標配狀態。
期貨:“玩一把”就走
相較於債券的超配,股票的標配,大類資金在配置期貨時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狀態。毫無疑問,它是三者中風險最大的,但通過“加杠杆”也是收益最高的,這使得其很難獲得債券那樣明顯的“超配”,畢竟資金體量越大越會遵循穩健的交易策略。但這類資產可能不如A股的標配,畢竟活躍度總是時高時低,很難維持常態化。在四季度,期貨可能出現大類資金“玩一把”就走的現象。
近期,國內大宗商品市場並沒有受到海外避險情緒的拖累,繼續沖高,部分品種價格再創新高,且交投保持活躍。這一方面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有關,人民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升以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價格,反映出很多國際性商品“內強外弱”的特徵;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商品尤其是不斷創新高的商品,其上漲的驅動力依舊在於供給端的改善。以原油、鐵礦石為例,當前海外供應正處在最低水準。從國內來看,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並深入推進,煤炭、鋼鐵等行業在經歷了去產能週期後,原材料庫存進入“真空期”。在國內外供應端同時收縮共振之下,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一路上行。
9月中旬以來,作為大宗商品價格重要風向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BDI)再度掀起一輪升勢。最近一個月,BDI指數漲幅一度超過30%,最高突破940點。BDI指數代表著全球航運景氣度,也是大宗商品市場的“晴雨錶”,這意味著部分期貨品種有望出現一波行情,屆時可能會出現資金回流期市“玩一把”,但這難以形成一個持續配置的趨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