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份股市泡沫破滅後,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發現,在市場上尋找到高回報率的投資品已經越來越難,市場上大量資金無處可投,轉而湧向一些低風險低回報的品種,導致市場的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這種現象被專業人士解讀為“資產配置荒”。進入2016年,全球範圍內的“資產荒”愈演愈烈,成為貫穿2016年全球投資市場的主旋律之一。
全球範圍看,負利率已成為當前全球金融格局的最顯著特徵。進入2016年,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在不斷擴大,同時負利率程度在增加,其覆蓋範圍從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進一步擴展到銀行間市場和國債市場,而且更多國家還在醞釀減息或者執行負利率政策的可能性。目前,採取負利率國家的GDP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其中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覆蓋地區的GDP占比達21%。目前存量全球主權債券中,名義利率為負的比重達到30%,名義利率介於0—1%的低利率區間的比重為35%。不少長期、超長期的國債收益率也進入負時代,最長的期限如瑞士30年期國債、日本15年期國債、德國10年期國債。7月份,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自1977年以來首次跌破1.4%,打破4年前創下的前紀錄低點。在負利率時代,安全資產供不應求,高收益品種嚴重匱乏,這就是所謂的“資產配置荒”。
國內層面看,7月CPI同比增長1.8%,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現已降至1.5%,“實際負利率”已然出現。作為各類資產的定價之錨,基準利率創下歷史新低,自然也就會帶動其他資產的回報率隨之下降,一度大熱的餘額寶,收益率最高曾經接近7%,但是在基準利率新低的拉動下,現在回報率已經跌破3%。而繼7月份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預期失守5%後,各路理財收益率繼續走低。在資金較為寬鬆的背景下,不僅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國債、大額存單,以及互聯網寶寶類產品、P2P網貸、互聯網保險理財、權益類基金等等在內的各類理財產品收益已進入下行通道。
在全球資產荒和低利率的大背景下,眾多機構手握充足的流動性,而以A股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必然將成為未來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筆者認為,撇開爭議因素,單就險資大舉買入上市公司股權這一行為的背景與驅動力來看,實際上就是當前“資產配置荒”加劇所致。隨著存款利率、銀行理財產品等無風險產品收益率逐步回落,居民資產加大購買結算利率相對較高的萬能險,尤其是中小險企相對激進的產品,而險資在負債成本提升而資產配置荒持續下,必然需要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以提升投資端的收益率。因而,金融、地產、消費藍籌等估值偏低、股息率較高的個股,成為中長期資金的重點增持對象。我們認為,未來由資產配置需求引發的價值發現仍將在A股市場持續出現。
反觀A股市場,目前兩市A股平均市盈率20.19倍,今年1月27日大盤觸底2638點時平均市盈率17.9倍,而去年6月12日A股估值為30.63倍,可以說,目前A股市場整體仍處於較為合理的估值區間。從行業來看,銀行股平均市盈率5.76倍,20倍以下市盈率的行業,還有建築裝飾、家用電器、交通運輸、汽車等,同時如四大行等很多上市公司股息率都超過5%。另外,在符合轉型的新興產業領域,一些真正具備成長性的中小創公司,同樣具備中長期的配置價值。我們認為,在“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適度降低回報預期,秉承長期價值投資理念,A股市場仍是較為合理的配置方向。
全球範圍看,負利率已成為當前全球金融格局的最顯著特徵。進入2016年,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在不斷擴大,同時負利率程度在增加,其覆蓋範圍從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進一步擴展到銀行間市場和國債市場,而且更多國家還在醞釀減息或者執行負利率政策的可能性。目前,採取負利率國家的GDP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其中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覆蓋地區的GDP占比達21%。目前存量全球主權債券中,名義利率為負的比重達到30%,名義利率介於0—1%的低利率區間的比重為35%。不少長期、超長期的國債收益率也進入負時代,最長的期限如瑞士30年期國債、日本15年期國債、德國10年期國債。7月份,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自1977年以來首次跌破1.4%,打破4年前創下的前紀錄低點。在負利率時代,安全資產供不應求,高收益品種嚴重匱乏,這就是所謂的“資產配置荒”。
國內層面看,7月CPI同比增長1.8%,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現已降至1.5%,“實際負利率”已然出現。作為各類資產的定價之錨,基準利率創下歷史新低,自然也就會帶動其他資產的回報率隨之下降,一度大熱的餘額寶,收益率最高曾經接近7%,但是在基準利率新低的拉動下,現在回報率已經跌破3%。而繼7月份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預期失守5%後,各路理財收益率繼續走低。在資金較為寬鬆的背景下,不僅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國債、大額存單,以及互聯網寶寶類產品、P2P網貸、互聯網保險理財、權益類基金等等在內的各類理財產品收益已進入下行通道。
在全球資產荒和低利率的大背景下,眾多機構手握充足的流動性,而以A股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必然將成為未來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筆者認為,撇開爭議因素,單就險資大舉買入上市公司股權這一行為的背景與驅動力來看,實際上就是當前“資產配置荒”加劇所致。隨著存款利率、銀行理財產品等無風險產品收益率逐步回落,居民資產加大購買結算利率相對較高的萬能險,尤其是中小險企相對激進的產品,而險資在負債成本提升而資產配置荒持續下,必然需要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以提升投資端的收益率。因而,金融、地產、消費藍籌等估值偏低、股息率較高的個股,成為中長期資金的重點增持對象。我們認為,未來由資產配置需求引發的價值發現仍將在A股市場持續出現。
反觀A股市場,目前兩市A股平均市盈率20.19倍,今年1月27日大盤觸底2638點時平均市盈率17.9倍,而去年6月12日A股估值為30.63倍,可以說,目前A股市場整體仍處於較為合理的估值區間。從行業來看,銀行股平均市盈率5.76倍,20倍以下市盈率的行業,還有建築裝飾、家用電器、交通運輸、汽車等,同時如四大行等很多上市公司股息率都超過5%。另外,在符合轉型的新興產業領域,一些真正具備成長性的中小創公司,同樣具備中長期的配置價值。我們認為,在“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適度降低回報預期,秉承長期價值投資理念,A股市場仍是較為合理的配置方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