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際評級機構大規模下調了中國銀行業的評級展望,但是從國內券商的分析而言,銀行股仍然是具有極高穩定性與收益性的投資品。根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券商對銀行股共給出了276個買入和增持評級。這對於16只A股上市銀行而言,無疑是個好成績。
近日,華融證券發佈報告顯示,下半年,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地方債置換額度進一步增加,政策托底房地產市場意願明朗,有效緩解銀行資產品質壓力;降准預期,以及PSL、MLF等信貸投放工具的靈活使用維持了資金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的判斷;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混業經營增收提效的同時,也為銀行板塊估值向上打開空間。因此維持行業“看好”評級。
券商分析師力挺銀行股
早在今年新年開市,銀行業就有10只個股獲得券商等機構給予的“買入”投資評級,占行業成份股的比例為62.50%。這10只銀行股份別為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其中,浦發銀行、北京銀行兩隻個股2月份表現較為強勢,均實現上漲。
彼時,太平洋證券給出的繼續持有理由為銀行板塊估值優勢明顯,是市場普遍認可的風雨中的避風港。銀行股具有防守價值,建議繼續持有。民生證券也表示,銀行板塊估值相對較低,重申銀行板塊推薦評級。
5月份,又有8只銀行股被券商調高評級,分別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和寧波銀行。其中,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受到了券商的熱捧,均有10家以上的券商給出了買入或者增持評級。
廣發證券認為,鑒於行業較低的估值水準和極低的機構倉位元配置,繼續看好銀行股的相對收益。催化因素包括監管指標逆週期彈性化調整,撥備覆蓋率有望下調減小銀行業業績壓力;不良處置加速,利於提高銀行資產周轉效率。建議重點關注南京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平安銀行,推薦關注不良資產管理行業。
對於下半年銀行業整體板塊的判斷,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認為,銀行資產證券化業務多樣化不斷提升,通過資產證券化踐行輕型銀行,盤活資產,尤其是在零售領域方面實現額度滾動,契合上市銀行在經濟調整期向零售業務的傾斜,有助於優化信貸結構。與此同時,不良資產證券化時隔八年重啟後的首度發行,序幕已經拉開。農行、建行已緊隨中行與招行之後啟動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工作。首批產品在市場中獲積極認購,尤其是投資者結構的豐富化,獲得廣泛認可,參與機構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信社、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另類私募基金等多家機構。
一方面,投資者擴容為不良資產處置,信用風險轉移到銀行體系之外提供了更寬的管道;另一方面,不良資產證券化實現合規出表,透明化和市場化不良資產處置,調動市場活性,緩解銀行撥備和資本家壓力,尤其是在銀監會82號文之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出表方式更具意義。
長江證券認為,從基本面上來看,不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可能會成為新的不良貸款出表主要模式;淨息差下半年壓力邊際減弱,但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使其仍有一定的壓力。目前板塊估值、安全邊際較高,板塊具有一定的防禦價值。
信貸資產保持穩定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2733億元,較2014年末增加了431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7%,較2014年增長了0.42個百分點。
截至2015年年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2.31萬億元,較2014年年末上升18.09%,撥備覆蓋率為181.18%,較2014年年末下降了50.88個百分點,但是仍然高於150%的監管要求,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2.31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3537億元,貸款撥備率為3.03%,較2014年小幅提升0.13個百分點。
銀行業協會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撥備覆蓋率有所下降是由於大規模核銷不良造成的,但是真實反映撥備水準的貸款撥備率有所上升,行業整體的抵禦風險能力維持了較高的水準。
據本報記者梳理,以2014年年末為起點,每3個月分別統計,銀行業整體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分別為10.76%、10.95%、10.79%、10.99%、11.31%、11.38%,而資本充足率在近3個季度也都保持了13.00%以上的水準。截至2016年3月份,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37%。
中國銀行業協會表示,銀行業通過設定客戶准入條件,控制授信額度、投資規模,嚴格執行評級管理和控制單筆業務許可權等方式進一步完善信用風險監測分析機制。通過優化債券投資組合結構、設定融資額度上限,授信和授權雙線管理等手段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保持資金業務的健康發展。
近日,華融證券發佈報告顯示,下半年,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地方債置換額度進一步增加,政策托底房地產市場意願明朗,有效緩解銀行資產品質壓力;降准預期,以及PSL、MLF等信貸投放工具的靈活使用維持了資金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的判斷;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混業經營增收提效的同時,也為銀行板塊估值向上打開空間。因此維持行業“看好”評級。
券商分析師力挺銀行股
早在今年新年開市,銀行業就有10只個股獲得券商等機構給予的“買入”投資評級,占行業成份股的比例為62.50%。這10只銀行股份別為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其中,浦發銀行、北京銀行兩隻個股2月份表現較為強勢,均實現上漲。
彼時,太平洋證券給出的繼續持有理由為銀行板塊估值優勢明顯,是市場普遍認可的風雨中的避風港。銀行股具有防守價值,建議繼續持有。民生證券也表示,銀行板塊估值相對較低,重申銀行板塊推薦評級。
5月份,又有8只銀行股被券商調高評級,分別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和寧波銀行。其中,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受到了券商的熱捧,均有10家以上的券商給出了買入或者增持評級。
廣發證券認為,鑒於行業較低的估值水準和極低的機構倉位元配置,繼續看好銀行股的相對收益。催化因素包括監管指標逆週期彈性化調整,撥備覆蓋率有望下調減小銀行業業績壓力;不良處置加速,利於提高銀行資產周轉效率。建議重點關注南京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平安銀行,推薦關注不良資產管理行業。
對於下半年銀行業整體板塊的判斷,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認為,銀行資產證券化業務多樣化不斷提升,通過資產證券化踐行輕型銀行,盤活資產,尤其是在零售領域方面實現額度滾動,契合上市銀行在經濟調整期向零售業務的傾斜,有助於優化信貸結構。與此同時,不良資產證券化時隔八年重啟後的首度發行,序幕已經拉開。農行、建行已緊隨中行與招行之後啟動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工作。首批產品在市場中獲積極認購,尤其是投資者結構的豐富化,獲得廣泛認可,參與機構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信社、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另類私募基金等多家機構。
一方面,投資者擴容為不良資產處置,信用風險轉移到銀行體系之外提供了更寬的管道;另一方面,不良資產證券化實現合規出表,透明化和市場化不良資產處置,調動市場活性,緩解銀行撥備和資本家壓力,尤其是在銀監會82號文之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出表方式更具意義。
長江證券認為,從基本面上來看,不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可能會成為新的不良貸款出表主要模式;淨息差下半年壓力邊際減弱,但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使其仍有一定的壓力。目前板塊估值、安全邊際較高,板塊具有一定的防禦價值。
信貸資產保持穩定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2733億元,較2014年末增加了431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7%,較2014年增長了0.42個百分點。
截至2015年年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2.31萬億元,較2014年年末上升18.09%,撥備覆蓋率為181.18%,較2014年年末下降了50.88個百分點,但是仍然高於150%的監管要求,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2.31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3537億元,貸款撥備率為3.03%,較2014年小幅提升0.13個百分點。
銀行業協會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撥備覆蓋率有所下降是由於大規模核銷不良造成的,但是真實反映撥備水準的貸款撥備率有所上升,行業整體的抵禦風險能力維持了較高的水準。
據本報記者梳理,以2014年年末為起點,每3個月分別統計,銀行業整體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分別為10.76%、10.95%、10.79%、10.99%、11.31%、11.38%,而資本充足率在近3個季度也都保持了13.00%以上的水準。截至2016年3月份,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37%。
中國銀行業協會表示,銀行業通過設定客戶准入條件,控制授信額度、投資規模,嚴格執行評級管理和控制單筆業務許可權等方式進一步完善信用風險監測分析機制。通過優化債券投資組合結構、設定融資額度上限,授信和授權雙線管理等手段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保持資金業務的健康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