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增量資金回流 機構加倉銀行股

中国证券网
2015-11-10 09:20

已收藏

11月9日,指數延續升勢,銀行板塊集體走強。除因重大事項停牌的北京銀行外,A股市場上15家上市銀行全線上漲。多名業內人士均認為,繼券商集體上漲後,大金融板塊同向波動規律明顯,銀行股或將迎來年底行情。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鯤鵬表示,年內銀行板塊已經很難再跌破1倍PB,從當前的估值水準看,銀行向上的概率和空間遠大於向下,預計到年底有30%左右的上漲空間據記者採訪的部分私募機構認為,此前包括險資在內的機構配置的銀行股並不多,而此類資金風險偏好較低,從估值來看,不少資金將會持續進入銀行等板塊以獲得較平穩的收益。

增量資金回流
“前幾個月,我們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類產品上,特別是債市。而目前債市風險已經開始積累,股票市場正在回暖,因此會有部分資金重回股市。”華南某商業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說,銀行資金風險偏好相對較低,一般不會追逐中小票,藍籌股就成了這類資金的首選,目前低估值的銀行股正是其配置方向之一。國金證券馬鯤鵬認為,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增量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關注一直不曾消失,目前對場外配資的清理已告一段落,在權益類資產賺錢效應重新顯現後,增量資金回流是大概率事件,而處於估值窪地的板塊應是增量資金的首選。

“反彈趨勢已明,包括銀行、保險板塊在內的配置價值在逐漸增大,特別是對於社保、險資等大資金的吸引力已經開始顯現。此外,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也可適當配置銀行股。”深圳眾劦財富管理投資總監楊萬強表示。馬鯤鵬認為,精確擇時和踩點銀行板塊性行情的可能性比較小,相對於其他板塊,銀行板塊性行情是利好因素不斷積累後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而非一聲令下的精准啟動,而目前銀行板塊已經進入由“量變”到“質變”的時期。當前大金融板塊同向波動規律明顯,適合建倉銀行股。中信建投報告指出,從估值水準看,銀行板塊相較今年年初PB,其估值已便宜約30%,平均股息率在4%以上,遠高於10年期國債收益率水準,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目前銀行股的估值對股價有堅實的支撐。

不良增速收窄
不少機構人士認為,“息差收窄”以及“不良資產”是壓制銀行估值的兩大重要因素,而這兩大因素在第三季度卻產生了積極的變化。一是利率市場化與降息對淨息差的壓制緩解,息差未來有望繼續企穩回升;二是新增不良增速收窄,關注類貸款等先行指標出現部分反轉。中信建投楊榮分析,央行的降准釋放了接近7000億元的流動性,對沖外匯占款減少對基礎貨幣帶來的負面影響。降息對息差的影響邊際效應減弱,預計對銀行利潤影響約-1%,與之前一樣,降准提升生息資產收益率,對銀行利潤影響1%,綜合來看則對銀行短期利潤影響中性。降息有利於實體經濟回暖,側面對資產品質改善有益。

從上市銀行披露的三季度業績報告可以看出,前三季度不良貸款已經加速暴露,9月末,上市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達1.52%,同比上升40bps,環比上升7bps,不良率呈逐季上升之勢。不過前三季度不良淨生成率及信用成本升幅已經呈現放緩趨勢。多家券商分析指出,儘管不良率仍在繼續提升,但環比增速已經開始放緩,撥備覆蓋率呈現下滑,部分銀行關注類貸款占比開始企穩甚至下降,不良增速最高峰正在過去。

楊榮認為,與上半年銀行不良資產的普升不同,在結構上部分銀行的不良率已經企穩。出於對利潤增速與撥備覆蓋率下降空間的不同訴求,撥備覆蓋率與撥貸比的變動呈現分化,總體來看,利潤增長在0附近徘徊的大行保增長的動機更大,撥備覆蓋率與撥貸比下降則更明顯。資產增長、淨息差、資產品質波動的幅度均在收窄,在經歷了經濟短暫的快速下行後,銀行業自身也在進行適應。

多因素助力估值回升
上市銀行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銀行業收入呈現分化趨勢,一些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持續提升,收入結構的改變有利於銀行股估值的提升。業內人士指出,在資產不良及淨息差縮窄雙層夾擊下,近年來上市銀行加快轉型發展,發力中間業務,非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尤其是股份制銀行。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民生、招商非息收入占比突破35%,平安與中行則超過30%。股份銀行非息收入占比達29.7%,高於上市銀行平均水準,領軍轉型之路,而非息收入保持較高增速,收入結構或繼續改善。

“不良貸款、政府債務等問題已經在預計範圍內,年底前不會有黑天鵝事件爆發。銀行板塊的自身催化劑還來源於對混業經營和不良資產證券化等多方面。”馬鯤鵬分析認為。近期銀行業務分拆和綜合化經營加速,中行分拆中銀航空租賃赴港上市,中行旗下內地壽險公司啟航;興業銀行初步規劃將科技輸出業務、資產託管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分拆進行公司化運作;浦發銀行發行股票購買上海信託,已然形成混業經營格局。

同時,業界普遍預期銀行業將啟動不良資產證券化,將成為銀行板塊上漲的催化劑。銀監會副主席曹宇在9月下旬召開的2015年全國城商行年會上明確表示,支持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平臺等途徑,盤活存量資金,處置不良資產。不過,由於配套設施建設尚不完善,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雖已有監管導向,但仍有待具體的試點政策出臺。此外,傳統銀行加速佈局互聯網金融領域等動作也將助力於銀行股估值的回升。(中國證券報)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