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風險偏好在下降 市場或入“震盪季”

中国证券网
2015-12-07 09:40

已收藏

我們前期分析,9月份開始的A股“反彈季”主要體現在10、11月份的行情中,12月份受諸多年終因素發酵的影響或是個震盪月。在11月末,隨著IPO重啟、券商自營做空解禁、美元加息預期增強、券商收益權互換業務被禁以及部分大券商兩融業務再被督查等事項的集中爆發,已經猶猶豫豫反彈了兩個多月的A股出現顯性下跌,這是一個A股整體轉入“震盪季”的信號。

在之前持續兩個多月的反彈中,“滿大街”都是流動性+資產荒的牛市論調;在近期集中發佈的券商年度策略報告與路演活動中是眾所一詞的慢牛基調,以及明年是“牛市2.0版”的預期。我們認為,目前眾所一致地“催牛”是不明智的,並且“流動性+資產荒”的牛市邏輯是存疑的。一是因為任何股市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經濟下行期脫離基本面而扶搖直上。2015年上半年的“倔強牛”主要促發因素是杠杆的作用,而如今已經進入“收杠杆”時期和資產品質顯性下降期,如果目前又變得很貴的A股在“流動性+資產荒”邏輯下再次走向重度泡沫化,“資產荒”最終必定會演繹為“資產慌”。因此,我們不相信創業板再次跑向百倍整體法PE、剔除銀行和“兩桶油”後全市場整體法PE超過40倍的市場能飛出一個新牛市!二是,如果說今年三季度行情的深幅下跌是一次“重度摔傷”,在經過證金入市維穩、券商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禁售、IPO暫停、期指做空功能被遏制等一系列“外科手術”之後,前兩個月的修復性反彈表明市場與行情的“外傷”已經癒合;但“內傷”遠未痊癒,將來隨著IPO重啟、券商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禁售解禁、註冊制落地、各種杠杆業務被規範、期指等衍生品交易制度重修,市場仍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內傷”和自我調理的過程。之後,即使市場與行情的“外傷和內傷都癒合”了,也還有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療心”過程。

以上整個過程即是我們近期反復分析提示的,在《證券法》修訂、註冊制落地、深港通和滬倫通推出、新三板分層、期指等衍生品交易制度重修、市場杠杆率的重修、人民幣“入世”(加入SDR)後資本項開放進程加快等一系列重要變革因素背景下,後期A股市場或有一個以年度為時間單位的重新構築市場新生態的過程。因此,9-11月份的行情更可能是一次技術性+自救性的反彈,而不是新牛市的發端。

目前A股指數經過猶猶豫豫的遲緩型反彈,在重要阻力區出現顯性震盪,後階段行情趨勢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反彈受阻而夭折,再次回歸震盪市;二是經過顯性震盪的大換手,後期將展開更為強悍的上行。伴隨著大市震盪,近期行情結構重心出現了向金融、房地產、原材料、有色金屬,甚至是“兩桶油”等權重板塊輪動的現象,把這種現象對應到兩種可能的行情趨勢中,可以解釋為:大市若是前一種趨勢,則基本面決定著這些權重板塊的行情不具有持續上漲的能力,更可能是9月份以來反彈市中的補漲行為;大市若是後一種趨勢,則表明這些傳統產業股又煥發了新的春天,而這是違背經濟結構轉型這個大邏輯的。因此,我們認為,“業績好、預期差”的傳統產業板塊當前出現脈衝性反彈是一種補漲的表現,也是市場風險偏好降低的信號。

如果說三季度行情的深幅下跌對所有股票是一次擠泡沫的“通殺”,且其中也存在“過殺”的成分,那麼,在經過9月以來的修復性和自救性反彈之後,在傳統產業板塊出現補漲性反彈之後,後階段A股在註冊制落地預期和大股東禁售解禁的催化作用下,市場結構可能會逐漸走向趨勢性大分化的階段,即所有股票展開優勝劣汰的結構序列重構,這也是A股市場構築新生態的必然進程。因此,我們近期分析提示,如果說2015年市場的風險主要是系統性風險,則2016年市場的風險主要來自於非系統風險。因此,現階段不以價格高低、不以盈虧與否,按照優勝劣汰原則優化持倉結構才是投資策略的第一要務。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