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通貨膨脹似乎正在上升。現在,分析師們開始預測美聯儲今年將加息4次,而不是3次,但這足以讓弱勢美元擺脫困境嗎?
對於美聯儲來說,去年頑固的低通脹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謎,並促使其對利率上升保持警覺。但美聯儲週三的政策更新提供了第一個線索,即通脹在2018年將變得更強勁,當時他們宣佈,預計通脹率將上升至2%的目標。到目前為止,美聯儲預計今年將加息三次。
第二個線索出現在週五,當日公佈的就業報告顯示,薪資增長高於預期,而其通常被用作通脹資料的指標。
在有支援資料的情況下,市場參與者開始認為,可能會加息4次而不是3次,而這通常利好美元。
“在強勁的背景下,未來幾個月任何通脹上升的跡象都會使得天平偏向鷹派一側,並使得加息4次具有真正的可能性,”FEXCOCorporate Payments交易主管公司David Lamb表示,所有這些“將支撐美元,促使其走出新年困境。”
不過,有市場人士警告稱,如果馬上因此而轉而預計美元近期的跌勢已經觸底,那麼這些分析師可能忘記了美聯儲只是這一難題的一部分。
“全球經濟資料表現良好,但如果你的政府口頭打壓貨幣,這將令其難以承受,”福四通外匯和利率董事總經理Eric Donovan稱,他指的是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努欽有關美元貶值有利於貿易的評論。
美元指數DXY在2017年下跌了10%,今年1月份進一步下跌3.7%,所以儘管該指數在週五創下14周內最好的單日表現,但趨勢卻堅定地指向了另一個方向。
儘管美國經濟增長且利率預期上調,但仍有很多原因支持美元疲軟。首先,歐洲在經濟復蘇方面正迎頭趕上美國,這使得它在經濟週期中仍有更多的空間並吸引投資者。與此同時,仍在奉行超低利率的歐洲央行,預計將從美聯儲那裡得到指引,而這反過來又會支撐歐元。
Ashraf Laid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考慮到貨幣市場的相對現實,以及歐洲和亞洲也在不斷擴大的復蘇,美元反彈預計將在92.30水準附近消失。”
此外,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改善,這使新興市場重新成為投資目的地。即使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在短期內為美元提供支撐,其也可能會分散投資者的注意力。
凱投宏觀撰文指出,Markit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全球GDP增長高達5%。我們不認為世界經濟會迅速增長,但PMI資料給了我們一個初步的跡象,表明經濟在2018年表現強勁。
回到美國,Donovan表示,美元正面臨不斷上升的赤字,而其可能因支出增加和新的稅收計畫而變得愈發緊張。
所有這些因素將美元推向不同的方向,而哪些因素將佔據上風,目前還很難判斷。
對於美聯儲來說,去年頑固的低通脹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謎,並促使其對利率上升保持警覺。但美聯儲週三的政策更新提供了第一個線索,即通脹在2018年將變得更強勁,當時他們宣佈,預計通脹率將上升至2%的目標。到目前為止,美聯儲預計今年將加息三次。
第二個線索出現在週五,當日公佈的就業報告顯示,薪資增長高於預期,而其通常被用作通脹資料的指標。
在有支援資料的情況下,市場參與者開始認為,可能會加息4次而不是3次,而這通常利好美元。
“在強勁的背景下,未來幾個月任何通脹上升的跡象都會使得天平偏向鷹派一側,並使得加息4次具有真正的可能性,”FEXCOCorporate Payments交易主管公司David Lamb表示,所有這些“將支撐美元,促使其走出新年困境。”
不過,有市場人士警告稱,如果馬上因此而轉而預計美元近期的跌勢已經觸底,那麼這些分析師可能忘記了美聯儲只是這一難題的一部分。
“全球經濟資料表現良好,但如果你的政府口頭打壓貨幣,這將令其難以承受,”福四通外匯和利率董事總經理Eric Donovan稱,他指的是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努欽有關美元貶值有利於貿易的評論。
美元指數DXY在2017年下跌了10%,今年1月份進一步下跌3.7%,所以儘管該指數在週五創下14周內最好的單日表現,但趨勢卻堅定地指向了另一個方向。
儘管美國經濟增長且利率預期上調,但仍有很多原因支持美元疲軟。首先,歐洲在經濟復蘇方面正迎頭趕上美國,這使得它在經濟週期中仍有更多的空間並吸引投資者。與此同時,仍在奉行超低利率的歐洲央行,預計將從美聯儲那裡得到指引,而這反過來又會支撐歐元。
Ashraf Laid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考慮到貨幣市場的相對現實,以及歐洲和亞洲也在不斷擴大的復蘇,美元反彈預計將在92.30水準附近消失。”
此外,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改善,這使新興市場重新成為投資目的地。即使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在短期內為美元提供支撐,其也可能會分散投資者的注意力。
凱投宏觀撰文指出,Markit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全球GDP增長高達5%。我們不認為世界經濟會迅速增長,但PMI資料給了我們一個初步的跡象,表明經濟在2018年表現強勁。
回到美國,Donovan表示,美元正面臨不斷上升的赤字,而其可能因支出增加和新的稅收計畫而變得愈發緊張。
所有這些因素將美元推向不同的方向,而哪些因素將佔據上風,目前還很難判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