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瞭解到,2019年,白水江分局構建了大熊貓棲息地空間資料動態監測系統,對白水江園區全覆蓋監測,通過"人工監測+智慧監測"多種手段並用,瞭解野生大熊貓生活狀況。
截至目前,白水江園區完成了14套野生大熊貓空間視頻監測體系,形成87條監測線路,有約260台野外佈設常規紅外相機、40台野外佈設自動回傳資料紅外相機。
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局長劉興明介紹,監測系統中的一大亮點是野生動物應用上了"AI識別"技術,通過借助海量存檔照片訓練機器識別精確度。"我們也稱其為`熊臉`識別技術。這個技術對大熊貓識別率可以達到98%,對於其他動物的有效識別率也能達到80%以上。"
記者瞭解到,"熊臉"識別技術與常規紅外相機最大區別在於它能夠通過網路通信技術、動態監測技術、地理資訊技術和物種識別技術等自動識別出現在鏡頭前的各種野生動物,並發出警報,讓技術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即時監測到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基礎資料,實現自然資源本底的更新、分析和統計功能。
截至目前,"熊臉"識別技術已記錄並回傳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影像200餘次。同時常規紅外相機也多次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捕捉到了大熊貓母子同框的畫面,僅2021年就拍攝到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照片2896張,視頻總時長3218秒。這說明白水江園區生態環境良好,大熊貓種群結構穩定,種群數量呈逐步上升趨勢。
劉興明告訴記者,大熊貓棲息地空間資料動態監測系統運行兩年多以來,已拍攝到了大熊貓母子同框、大熊貓進食、大熊貓打架爭奪配偶、大熊貓睡覺等畫面。包括"熊臉"識別技術等在內的多種監測手段為白水江園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動態監測、野生動物活動範圍調查等提供了數位化和智慧化的技術保障,有效節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劉興明表示,技術人員通過監控系統分析並掌握了大熊貓種群、健康、求偶、干擾等情況,並借助畫面觀察到棲息地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等的動態變化。
"這為我們瞭解野生大熊貓的生活狀況以及制定保護策略提供了科學資料。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對人為干擾、訪客活動等進行了全方位即時監測。"劉興明說,"這種`看得見野生動物、管得住人`的系統,對於面積大、環境複雜、監管難度大的區域至關重要,提高了風險早期預警能力,助力野生動物保護變得更加系統、科學、精細和智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