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5月28日電題:中國北斗系統全面開啟全球化產業化進程
新華社記者程迪、陳毓珊、郭傑文
中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歐洲伽利略系統並列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星座之一。
26日至28日,第十二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江西南昌召開,這也是北斗系統開啟全球化、產業化的第一屆年會。
近十年,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突破4000億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在這次年會上預計,到2025年,中國北斗系統產業總值將達到1萬億元。
從京張高鐵應用北斗系統實現自動駕駛,C919大飛機等通過北斗短報文平臺實現全程位置追蹤,到首款北斗三號短報文智慧手持機暨整體解決系統發佈,被稱為"永不失聯的手機"……不斷湧現的北斗系統應用成果,見證著北斗系統全球化、產業化的步伐。
2000年年底,北斗一號系統建成,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北斗二號系統建成,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務。
在今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北斗系統產業已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展進入新時代、迎來新機遇。
江西正大力推進基於北斗系統技術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大力培育北斗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率先在智慧公交、智慧變電等領域開展示範應用,開工建設北斗科技園、北斗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推出能源互聯網北斗智慧晶片、"北斗精尋"等一批高端晶片和終端產品。
這是中國各地通過開展北斗系統區域綜合應用示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
截至目前,中國有超過70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3.6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約1400艘公務船舶、約350架通用飛行器應用北斗系統。在北斗系統賦能下,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已超4.5萬台,農機作業監管平臺和物聯網平臺入網設備超40萬台,節約用工成本50%。
邁向5G時代,北斗系統正加速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新活力。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表示,這些年來,中國全面突破應用基礎晶片、模組、軟體等關鍵技術,構建起集晶片、模組、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北斗系統完整產業鏈,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國產北斗系統相容性晶片及模組銷量已達億級規模。"楊軍透露,北斗系統關鍵基礎產品性價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
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力調度、共用經濟……北斗系統的應用,如水、電、網路般的基礎設施,時時刻刻服務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地質災害監測領域,一種基於北斗系統技術的普適性新型感測器,正在改變傳統的監測模式。
"之前,在山體滑坡的自動化監測中,依靠傳統感測器,只能提供相對位移;而北斗系統技術能提供絕對三維座標和精準時間資訊,除一定時間內的位移變化,還能獲取滑坡的速度和加速度,帶來更精准的判斷。"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姜春生介紹。
目前,基於北斗系統的土地測繪、精准農業、數位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地成功實施。
"海外加速落地,已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何玉彬表示,"`十四五`是中國衛星導航系統跨越發展的重要視窗期,我們要建設更加泛在、更加智慧的國家綜合衛星導航體系,為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推進全球衛星導航事業繁榮並存,競相發展。"
"北斗應用只受想像力限制。"楊長風這樣暢想北斗系統的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