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展望後疫情時代科技創新"新趨勢"

新華社,北京
2021-01-04 10:52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特稿:展望後疫情時代科技創新"新趨勢"

新華社記者彭茜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衝擊下,多國經濟"暫停"。然而,科技創新煥發別樣活力,諸多創新型技術和解決方案應運而生,展現出人類應對突發"大考"的智慧與韌性。

展望"後疫情時代",人類社會終將回到常態。而疫情中誕生的創新萌芽將成長為科技"新趨勢"--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進一步融合、科技創新將朝更加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推動世界持續向好。

(小標題)數位化轉型加速

疫情帶來社交阻隔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創新靈感。利用全新科技手段彌補物理上的疏離,遠程辦公、無人配送、智慧工廠等新技術加速落地。不少權威機構和專家預計,疫情催發的新科技不會"曇花一現",而將持續內嵌於我們的生活,加速數位化轉型。

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禮棟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新冠疫情加速了各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數位化轉型的進程,從而為在物理隔離狀態下有效的分散式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援。

"新形勢下,企業和個人都需要更具韌性。韌性的三要素--`復蘇、回應、重塑`在整個社會闖過疫情難關、尋求復蘇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企業必須加速數位化轉型,才能進而增強自身韌性。"他說。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報告稱,新冠疫情加速了十個關鍵科技趨勢,分別是:線上購物與機器人配送、數位和無接觸支付、遠端辦公、遠端教育、遠端醫療、線上娛樂、供應鏈4.0、3D列印、機器人和無人機、5G信息通信技術。

"災難在倒逼我們創新。"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理事長張巨集江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加快演進,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支撐,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檢測診斷、疫苗新藥研發等方面彰顯巨大能量。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人工智慧等技術加速與醫療、教育、科研等領域深度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小標題)數位與物理融合

張宏江認為,後疫情時代,科技將持續發揮更深遠影響,遠端辦公、線上教育等習慣將在疫情後得到保留。依靠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構建創新型運營模式,促進降本增效、業務增長,將成為未來各行業在後疫情時代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疫情推動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融合的趨勢也將持續。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首席技術官維爾納·福格爾斯此前發表演講稱,2021年人們將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設計城市,既能做到社交隔離,又不會感到遙不可及,這將是數位與物理世界的真正融合。例如利用先進資料分析技術和機器學習,城市將能分析人員流量,在夏季旅遊旺季或冬季流感季提供安全通勤建議;無現金支付將深度普及,更多線上支付平臺會建立在雲上。

周禮棟則認為,展望2021年甚至未來5年,雖然數位化轉型和人工智慧、雲和端的協同計算、5G等現有科技發展大趨勢會繼續加速,但全面轉入數位世界的趨勢會有所逆轉,社會仍將回歸到以物理世界為中心,數位世界將實現向物理世界的加速融合,從而賦能實體經濟。

(小標題)科技更"以人為本"

新冠疫情給數不清的人的生活蒙上陰影,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科技創新的意義,如何能為應對疫情等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增進全人類福祉作出貢獻?

疫情之下,健康成為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人工智慧遠端醫療、大資料追蹤密切接觸者等得到廣泛應用。美國福布斯技術委員會專家亞曆克斯·采普科指出,因疫情居家人數增多,促使智慧健身器材、可穿戴設備蓬勃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的一份報告展望了未來5年數位健康發展,願景是通過規模化和可持續的數位健康解決方案改善全球所有人的健康。解決方案包括高級計算、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等。

周禮棟認為,全社會在新冠疫情面前遭遇的全球性挑戰,引發業界對科技創新的深入思考,特別是開始從單純競爭逐利的態勢更多地轉向共同應對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

"疫情結束後,科技創新將會更加朝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消弭人與人之間由於地域、時間、語言以及各種缺陷(例如感知能力上的缺失)產生的溝通障礙。科技創新也會被賦予更多社會使命和責任,在科技向善方面加強合作,用技術、資源和專業知識,去賦能那些致力於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組織和機構,共同解決碳排放、氣候變化等全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周禮棟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