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新聞分析:"星鏈"開搭 "星戰"打響

华盛顿
2019-05-24 15:21

已收藏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新聞分析:"星鏈"開搭 "星戰"打響

新華社記者周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3日用一枚"獵鷹9"火箭將首批60顆"星鏈"衛星"打包"送入太空,標誌著建設衛星互聯網的大戰已經打響。

什麼是衛星互聯網?如何搭建?誰是這一新興技術領域的主要玩家?行業又面臨哪些挑戰?

"拼數量"星鏈

美國農村地區光纖寬頻普及程度不高,因此天基互聯網服務擁有潛在市場。而傳統通信衛星一般部署在地球上空約3.6萬千米處的軌道上,向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時經常發生延時。

多家科技公司提出,近地軌道上部署衛星可將延時從500毫秒降至20毫秒,達到家用光纖接入網路水準。但低軌道衛星覆蓋面積小,需要發射大量衛星組成"星群"網路。

多少顆衛星才能滿足搭建全球性天基互聯網需求?矽谷"鋼鐵俠"、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給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數字:1.2萬顆。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畫在未來5年內完成"星鏈"網路部署。即使每次發射60顆衛星,1.2萬顆衛星也需要200次發射,平均一年要發射40次。不過該公司還擁有比"獵鷹9"運載能力更強的"獵鷹重型"火箭可供使用,因此有可能更快完成部署。 此次發射,"獵鷹9"只將首批60顆衛星送至地球上空440千米處,它們要"自己走完"剩下的旅程。這背後的"黑科技"是每顆衛星搭載了一個等離子推進器,可通過加速離子來產生推力,使衛星在太空中實現變軌或調整姿態。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星鏈"的構建將採取快速反覆運算方式,相比去年2月發射的兩顆測試衛星,新發射衛星尺寸更小,通信能力更強。"星鏈"網路有1584顆衛星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馬斯克日前還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劇透"說,要形成小幅網路覆蓋還需發射6次,而形成中幅覆蓋還需發射12次。

龐大的"星鏈"計畫還包括將從2020年起在美國建造100萬個地面站,供用戶使用,其作用是向衛星發射信號,同時接收由其他地面站經衛星轉發來的信號。

多巨頭"星戰"

衛星互聯網領域被眾多科技企業看好,馬斯克的最新競爭對手是世界首富、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

今年4月初,亞馬遜提出"柯伊伯項目",計畫將3236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為北緯56度到南緯56度之間區域提供寬頻網路服務,而全球超過九成人口居住在這一區域。

貝索斯與馬斯克具備類似優勢,他創建的藍色起源公司同樣可以實施航太發射。儘管亞馬遜未透露是否將採用藍色起源的火箭發射"柯伊伯項目"衛星,但提出類似衛星互聯網計畫的加拿大通信衛星公司已與藍色起源簽訂了發射協定。

目前,"柯伊伯項目"尚未獲得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批准,亞馬遜也未發佈具體時間表。 另一家頗具競爭力的對手是美國一網公司,其創始人葛列格·懷勒頗具傳奇色彩,早在2007年就提出把通信網路建到天上,並在2017年初拿到日本軟銀集團10多億美元投資,其他投資方還包括國際通訊衛星、可口可樂、高通、空中客車、維珍銀河等大企業。

一網公司優勢在於已獲得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分配的頻段,第一階段將部署約650顆互聯網衛星。該公司與歐洲阿麗亞娜航太公司簽訂了發射合同,今年2月已發射6顆衛星。該公司說,今年晚些時候,將利用阿麗亞娜的火箭發射30多顆衛星。

不確定性尚存

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衛星互聯網看上去前景光明,但實際上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也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成本方面的挑戰。此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臉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都曾提出或投資建設衛星互聯網,但均因成本問題放棄了計畫。

畢竟這項技術初衷是為不發達國家和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鋪設光纖網路需要資金,發射和運行衛星以及建造大量地面基站同樣價格不菲。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估計整個"星鏈"項目至少耗資100億美元。

隨著5G建設加快以及美國政府增加對農村地區鋪設光纖的補貼,衛星互聯網完成部署後是否具有商業競爭力還是未知。

其次部署大量衛星可能產生"太空擁堵"或"太空垃圾"。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原計劃將首批約1600顆衛星部署在地球上方1150千米高度,後來從太空環境安全考慮將高度降至550千米,因為低軌衛星無法正常運行時更易清理。但1.2萬顆衛星大約相當於現役衛星總數的10倍,許多人仍質疑這個計畫是否靠譜。

第三是頻譜資源稀缺。對頻譜的競爭不僅在衛星互聯網"玩家"間展開,隨著5G網路向毫米波段發展,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向商用領域開放了24吉赫茲以上頻段,新開放頻段與互聯網衛星使用頻率接近,可能導致信號干擾和阻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