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從概念到商業 虛擬實境迎發展契機

中国证券网
2016-04-28 09:13

已收藏


當概念與熱情充斥VR(虛擬實境)市場,是時候冷靜思考其真正的商業邏輯。

從美洲CES到歐洲MWC,從互聯網巨頭到創業小兵,從硬體商、內容商到平臺商,業界公認VR(虛擬實境)技術將成為未來產業趨勢。對於市場前景,國際各大投行給出的預測空間從300億到數千億美元不等。

VR的未來很豐滿,但現實的骨感卻不得不正視。當下,VR及其產業參與者如何盈利?三五年內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在巨額融資的補給下,互聯網巨頭及其支持的技術大咖暫時不必思考這一問題,但數以千計的VR小微創業者,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又在哪裡?

“VR首先是一種體驗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技術。”SIMON,這位2015年年末創立全影火柴VR的澳洲海歸認為,“當全行業在提倡產業升級的時候,這是VR這種全新體驗的存活空間。”SIMON的創業思路是“VR+傳統垂直行業”,例如其合作的365淘房、安居客等。

SIMON並非孤例。“VR+”成為目前創業者、投資人眼中“VR從概念到商業”的突破口。於是乎,從最早的遊戲、視頻、音樂、主題公園,到後來的地產、家裝、旅遊、教育、社交、購物,甚至醫療健康、智慧城市、裝備製造、航空航太、考古探險等專業化領域,“VR+”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正在野蠻生長。

基於此,上證報記者的調研目光鎖定在了一些“VR+”小項目身上,以期近距離觀察:經營現狀怎麼樣?發展痛點與爆發時機在哪裡?如何考慮C端與B端的機遇?行業參與者怎樣看待未來格局?

“VR+”涉足百業

記者採訪調研獲悉,“VR+”涉及的行業已拓展至近20個,新創公司數以百計——有的是巨頭內部孵化的新專案,有的則是技術掌握者的再創業,且越來越獲得資本的垂青。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的VR市場可謂恰到好處:再誘人的規模預期也改變不了消費市場普及率低迷的現狀。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現象級產品的出現,可以讓VR的概念在一夜之間實現巨大的商業化成就,就像iPhone4之于智慧手機。

硬體上的成就非一日之功,但這也倒逼VR參與者們——要想實實在在、接地氣地發展,需要在更多商業領域甚至專業領域進行充滿想像力的嘗試。

由此,“VR+”應運而生。

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可以告訴我們,目前國內“VR+”項目究竟涉及多少行業、有多少新創立公司。僅在記者採訪調研獲悉的資訊中,“VR+”涉及的行業已拓展至近20個,新創公司數以百計——有的是巨頭內部孵化的新專案,有的則是技術掌握者的再創業,且越來越獲得資本的垂青。

最受關注的當屬遊戲——這一VR技術天然的內容應用。資料顯示,巨人網路、游久遊戲、愷英網路、遊族網路等國內遊戲上市公司幾乎全部在VR產業做了投資佈局;各類VR遊戲創業團隊也層出不窮。

4月26日,HTC Vive中國戰略暨VR生態圈大會落下帷幕。該生態圈涉及遊戲、影視及各類垂直行業新應用,VR業新秀——奧秘遊戲在八百團隊中脫穎而出,贏得兩項提名並攬獲大獎,並受邀在大會現場展示作品《畫境》。

“我們設計這款遊戲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款遊戲給玩家帶來一段充滿溫馨和想像力的冒險旅程。奧秘遊戲確實是行業內比較新的成員,我們一直致力於成為VR遊戲中的暴雪。”奧秘遊戲的創始人徐奧林如是說。

第二個“VR+”的天然行業是視頻娛樂,包括電影、電視劇、直播甚至演唱會等。

一如遊戲產業,國內大型影視類上市公司也均對VR進行了投資,如萬達影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等。此外,愛奇藝發佈了一款非商用的VR應用;優酷土豆集團啟動了虛擬實境內容的製作;天威視訊與佳創視訊簽署了“虛擬實境產業化運營合作協定”,共同開展“虛擬實境+廣播電視”產業化運營合作;張藝謀、高群書等知名導演也紛紛宣佈要拍攝VR電影……

具體到專案,4月18日,由優酷、數字王國、黃曉明的易星傳媒一起打造的VR劇情短片《黑童話》正式殺青,該片可能在5月發佈;同時,育碧公司宣佈將在今年推出基於同名遊戲改編的電影《刺客信條》,觀眾將在其中獲得VR體驗,電影計畫於12月21日上映;《我是歌手》也對外稱,將借助VR技術,讓不在現場的觀眾也能零距離貼近歌手,更加清楚地看到造價高昂的華美舞臺。

緊隨其後,“VR+”涉及的行業從音樂、體育、主題公園,再到地產、家裝、旅遊、教育、社交、購物,甚至到醫療健康、智慧城市、裝備製造、航空航太等專業化領域,創業團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如購物,在4月26日的“HTC Vive中國戰略暨VR生態圈”大會上,蘇甯通訊公司總裁顧偉應稱蘇寧將全力打造“中國最大的VR體驗式銷售平臺”,未來3個月內蘇寧將在全國300家核心門店開設VR體驗專區。

如教育,早在去年,Google就宣佈了ExpeditionsPioneer項目,旨在利用VR技術幫助孩子提升課堂體驗;隨後又與加州頂尖公立學校合作,免費推廣虛擬實境的教室系統。

目前國內提出把VR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的公司包括:新東方、百度、巧克互動、網龍、安妮股份、廈門創壹軟體等。其中,新東方和樂視在2015年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雙方將在英語課堂實現VR教學;安妮股份也啟動了虛擬實境項目,以虛擬實境技術開發兒童教育產品;百度則計畫2017年在貧困山區的學校構建一些VR教室。

再如體育,據瞭解,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嘗試在球員的日常擊球訓練中引入VR技術,幫助球員進一步提高戰鬥力。而在這之前,2015至2016賽季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揭幕戰上,採用了VR技術轉播金州勇士隊與新奧爾良鵜鶘隊的對決,這場比賽成為世界上第一場使用VR技術轉播的比賽。

國內市場上,就在4月初,體奧動力聯合微鯨科技進入體育賽事VR內容製作領域,將嘗試在中國國家足球隊、中超聯賽、足協杯賽、業餘足球聯賽等足球賽事中提供VR直播信號。

“VR+”痛點不少

硬體、技術、內容、普及度……“VR+”痛點和難點不少,但仍有突破口。比如,對於“VR+視頻”,越商業化的直播節目,如演唱會,越有可能率先被VR顛覆

各類“VR+”項目層出不窮,其發展趨勢的確立是毫無疑問的,但問題是:當下的投資熱潮是實火還是虛火?發展中有哪些致命痛點?商業化的突破口在哪裡?

先看遊戲,記者通過採訪獲悉,受制於硬體性能、普及度等的局限,目前VR遊戲尚難以真正實現大規模市場化;同時,VR遊戲在製作上成本遠超過一般遊戲,盈利之路還遙遙無期。

“VR對內容極度渴求,沒有好的內容,終端數量也難以起來,最後將再次歸於平靜。然而,根據順網對全球VR開發者的考察,凡是優質的VR內容,往往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比如一個demo的開發週期長達3到6個月,成本高達上百萬美元。”順網科技董秘張麗如是說。

再看“VR+視頻”,一如“VR+遊戲”的產業現狀,硬體、技術、內容製作成本也是其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對此,聚光繪影首席執行官徐飛表示,如今的VR體驗遠沒有滿足用戶舒適體驗的需求。觀眾看VR短片超過10分鐘就會頭暈,這是目前一種普遍現象。

除了硬體的品質需提升外,VR領域目前還存在一些軟體方面的問題。清顯科技是專注於VR內容技術領域的創業公司,其聯合創始人宋一凡說:“國內常用的一些拼接軟體,存在著拼縫問題、色溫問題,這些都會影響VR視頻的體驗感。”

作為VR視頻平臺——VR熱播的聯合創始人,魏明總結當前VR視頻存在“內容基礎物料匱乏”、“製作經驗不足”、“內容觀影體驗差異”三大痛點,“VR熱播採取的方法是靠大量出片子,大量做內容,大量出作品,慢慢累計經驗。”

體奧動力聯合微鯨科技涉足“VR+體育”背後的推動者是國內娛樂業大佬、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董事長黎瑞剛。在他看來,現在的VR跟智慧手機剛剛興起時不同。手機解決基本通訊功能以後,就已經有了商業使用價值。而VR光一個硬體終端無法解決問題,它更多的是內容消費,所以整個生態的複雜程度一定是超過智慧手機的。

黎瑞剛以VR在體育直播方面的應用為例:“因為比賽在高速運動過程中進行,它對後臺的計算能力就要求非常高。對於晶片的計算能力、頻寬問題、資料處理,在瞬間頻寬的併發,對於這些資料的壓縮、傳輸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這是超過原來任何電信級的廠商傳統方式的。”

對於“VR+視頻”,黎瑞剛則表示,VR的複雜性還體現在內容這一端是不能簡單地用傳統生產內容的方式來生產。比如做電影、電視劇,不是放一個攝像頭拍回來拼接一下就是一個VR體驗,它對於整個故事編輯的邏輯、故事線,對所有編劇的結構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原來的結構思維是主客體的結構思維,現在是沉浸式的結構思維,所以對思維模式是一個新的挑戰。

記者在廣泛調研採訪中瞭解到,“VR+”的痛點、難點雖多,但其仍有突破口。

對於遊戲,突破口之一是讓VR遊戲先到各類VR線下體驗館試水,培育用戶體驗度,打開未來市場空間。

記者獲悉,《畫境》的開發者奧秘遊戲是奧秘之家旗下的VR遊戲開發工作室。為了讓更多消費者體驗VR場景,奧秘遊戲聯合奧秘之家已經線上下運營VR密室遊戲體驗館品牌——奧秘世界。

在此基礎上,同為VR遊戲從業者的幻影星空,提出了將“單品VR遊戲體驗館”轉變為“綜合性的虛擬實境體驗館”的解決方案——即不再是賣單一的設備給加盟商,而是提供一整套產品打包組合經營方案,根據當地消費者需求、場地大小、流量分配,為投資者進行量身定制。

據記者瞭解,2015年以來,包括暴風魔鏡在內的多家VR企業加緊線下體驗館建設,預計2016年有5000至20000家VR線下體驗店建成,處於高速增長期。

樂客VR作為一家為虛擬實境線下體驗館提供硬體、技術、內容等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廠商,去年收入僅為1000萬元,今年收入預計可以達到1億元。

對於體育,VR將會在體育資料獲取上發揮巨大作用,並創造商業價值。“體育分專業體育與業餘體育,後者是參與型。簡單看,你以為它調動了很多人參與,商業模式是廣告、贊助,其實不是,是沉澱大量的使用者資料,技術在後臺所扮演的價值未來是非常重要的。在這裡,技術發揮的其實是資料的作用。”黎瑞剛表示,未來很多資料的採集,不光是收視率的資料,還有每個內容在各種管道上的曝光。其實資料都有價值,這些資料跟使用者資料之間進行匹配,未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視頻,目前越商業化的直播節目,如演唱會,越有可能率先被VR顛覆。這個細分領域加入VR技術,其可商業化的地方與體育一樣。據記者採訪,國內遊戲上市公司遊久遊戲已計畫在2016年籌辦國內首個VR虛擬演唱會,“復活”邁克·傑克遜。

對於教育,參考成功從早教應用切入市場的AR技術看,VR的技術現狀或與基礎教育行業的需要也是相吻合的。一方面,華麗的場景和重度的沉浸能夠激發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目前的VR遊戲或視頻大多只是短小的Demo,很難滿足重度成人玩家的胃口,但恰恰適合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的小朋友。

在教育用戶的成本上,低齡人群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也比成年人更具優勢。另外,對教育尤其是職業培訓類教育而言,VR本身就是一項節約成本的技術。以醫療培訓為例,VR系統不僅能為醫生提供更逼真的實驗環境,還降低了傳統培訓對動物或患者的傷害風險。

“VR+”先機在B端

在房地產、線下娛樂、教育等行業,“VR+”的商業模式已經跑起來了,在C端市場由於還有比較多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爆發,怎樣的商業模式有機會等,都還有待觀察

無論VR+遊戲、視頻、體育等,都是C端應用,預期市場規模雖然巨大,但成熟需要時間。反之,由於短期變現能力較強,“VR+”的另一個商業化突破口,正越來越集中到B端應用。

基於高盛的預測,至2025年V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其中C端的占比為60%,B端的占比為40%。

在和君資本目前投資的10個早期VR專案中,絕大部分集中在企業行業應用市場。和君資本VR基金合夥人安樂表示,C端市場還有較多不確定性因素,而在房地產、線下娛樂、教育等行業,“VR+”的商業模式已經跑起來了,市場也在快速增長,“我們覺得C端市場還有比較多的不確定性,比如什麼時候爆發,怎樣的商業模式有機會等,都還有待觀察。而在B端市場比較明確,再加上互聯網巨頭公司也不是特別關注。”

“我們投的這些企業基本都是ToB、ToC市場,至少它們首先有可能在B端市場成為一家大企業,未來有機會再向C端市場擴展。如果一開始就瞄準平臺、獨角獸,反而可能比較危險,有句話叫‘想做平臺的,最後都平躺’。”安樂說。

另一家關注VR投資的VC機構乾元資本之前主要投資方向是影視和娛樂,其總裁杜承軍也表示:“由於影視在C端還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所以主要會面向B端的項目。”

在火爆的VR遊戲領域,乾元投資的標準也比之前提高很多,或是有底層的引擎技術,或是有像“捕魚達人”那樣的IP,一般的VR遊戲項目已經不考慮投資了。

在B端與C端的機遇上,作為創業者的看法,與投資人相近。

“‘VR+’是短期內VR實現盈利的可行路徑,而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是最接地氣的方式。如VR+房產、VR+旅遊等,是目前行業技術大背景下的最快突破口,同時也符合產業升級的時代大背景。”全影火柴VR的創始人SIMON以365淘房的資料為例,同樣的房源,同樣的房產經紀人,在使用全景看房模式之後,其發佈房源的訪問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同樣,作為遊戲行業龍頭之一的順網科技,其判斷也是:此輪VR熱潮尚難以從C端發展,機會存在於對價格不敏感的B端。公司董秘張麗表示:“現在開設一家網吧的投入大約在150至200萬元,即便購置一套10萬元的VR設備也是可行的。目前僅順網覆蓋的網吧數量已超過10萬家。當B端的VR設備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1到3萬台),C端的內容將迎來發展契機,進而逐漸形成生態。如果開發者賺到錢,甚至出現爆款產品,正迴圈將就此形成。”

未來,B端應用還有哪些商業化空間?以醫療為例,3月,invision(醫微迅)宣佈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並且與張強醫生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醫療VR在臨床治療和外科手術培訓方面的應用。“醫療健康行業在整個ToB端行業中排名最高,甚至高於現在的旅遊、房地產以及軍事領域。但是,和ToC相比,由於醫生的數量相對較少,因此更大的機會在特定的內容而不是硬體的銷售上。”其聯合創始人兼CEO潘耿分享了其對於“VR+醫療”的一些實踐。

據高盛的預測,2015年VR的B端市場中,醫療健康領域的規模將達到51億美元;到2020年的用戶數大約是80萬,到2025年的用戶數大概在320萬。潘耿提出,VR技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分為三點:VR與治療結合;VR與臨床輔助結合;VR與醫學培訓相結合。

“VR領域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創業者選擇一個好的切入點非常重要。一個小的團隊儘量不要涉足硬體,類似眼鏡這樣的設備一定會被大的廠商壟斷。小團隊適合做一些周邊的產品,比如定位、手勢識別、空間識別等,尤其是在醫學領域,我們希望VR的手勢識別能夠像外科大夫的手勢那樣精准,目前這樣的設備還處於研發階段。”潘耿最後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