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和民生銀行的“提費甩鍋羅生門”,是近日橫跨銀行和支付機構兩界最耐人尋味的對峙。
一來一回的口水戰暴露了很多業界長期存在的收費節點和成本轉嫁潛規則。不過,當微信支付直接將通道費收費後置的“玩法”公佈于眾後,民生銀行方面暫時啞火。
或許是基於立場問題,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銀行人士直指微信支付涉嫌“挾用戶以令諸侯”。更有大行網金人士驚呼:“微信支付此舉本質是要逼民生降低資金通道的費率。開啟了這招,未來江湖不太平。”
甩鍋背後的行業潛規則
微信又一次提高了使用者交易手續費——這一次精准射擊民生銀行卡支付用戶,在其提現或轉帳原0.1%服務費基礎上,加收0.05%的附加費。理由當然還是老說法——成本壓力,並稱綁定民生銀行卡的用戶每使用一次快捷支付消費,民生銀行都會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續費,且手續費相對其他銀行較高。
當民生銀行正面回擊“自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帳手續費”後,事情就變得有趣起來。
在力挺微信支付一派的業界人士看來,民生銀行這條回應有“誤導”之嫌:因為微信支付從來沒有說過民生銀行向C端用戶徵收了提現和轉帳手續費,而是說民生銀行在機構端合作的快捷支付環節徵收了高額手續費,微信支付不得不先墊付這一筆錢,然後再將這筆費用連同其他對C端收費的環節裡一塊收。民生銀行很聰明地利用大家並不太熟悉支付環節的情況,偷換了論點來予以還擊。
因此,微信支付在民生銀行正面回擊後,再度向對方出手。這一次,微信支付直接強調了“快捷支付”,稱此次收費規則的變化,針對的就是民生銀行收取的較高快捷支付手續費成本。
簡單來說,每一次微信支付在調用民生銀行快捷支付通道的時候,銀行方面是要收費的;而微信支付會持續計算這筆費用,直到用戶要把錢從微信支付的零錢帳戶提到民生卡帳戶的時候,再一起“算帳”——加服務費。
證券時報記者向微信支付與民生銀行雙方發出問詢:民生銀行向微信支付收取的快捷支付費用,費率究竟高出其他銀行多少?
對此,微信支付表示“這個問題應該問銀行”;而民生銀行再次向記者強調,民生銀行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合作的快捷支付業務,今年已接入網聯,無論合作方收費規則如何變化,該行從未做過價格調整,而且早前的定價符合行業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民生銀行的回復,似乎可以作出兩點解讀:一是其並不否認自身比其他銀行收費高,但強調這是符合行業標準的,也是雙方此前早有協定的;二是該行從未對此前定價做出調整,至於微信支付為何突然發難,該行也有點“懵”。
備付金蛋糕上收後 江湖一地雞毛
事實上,財付通和民生銀行都是較具社會責任感和商業道德的企業。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回顧這場對峙——或許雙方都沒有說謊,只是立場不同。
微信支付說其承擔的用戶支付成本高,的確有據可尋:騰訊2018年Q3財報顯示,其收入成本同比增長35%至451.15億元。這個指標主要是由較高的支付相關服務成本、內容成本以及管道成本決定。騰訊收入成本由去年同期的51%擴大至今年Q3的56%。其中,其他業務(包含雲計算、協力廠商支付)收入成本飆升,同比上升63%至156.78億元。
由此可見,馬化騰此前公開說的“支付成本高”,確有其事。
另一方面,銀行向支付機構徵收快捷支付費用,也是無可厚非的。一位元上市銀行資深網金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快捷支付其實是消費支付的線上版。在消費支付的場景中,商家需要給支付機構繳納手續費,支付機構每年在這塊的利潤就不少。現在反過來,既然支付機構可以找商家收錢,銀行怎麼就不能向支付機構收錢呢?銀行也有相應的成本啊。”
那麼,在民生銀行並未向微信支付突然提價的情況下,微信支付為何突然發難?
“只是一種猜測:以前民生銀行給微信的快捷支付通道費率應該是跟騰訊的存款掛鉤的,但最近微信的備付金都被上收了,存款沒了。按照原來的協定,存款少了,費率就上浮了。”一位上市銀行高管稱。
就上述猜測,記者向民生銀行提出問詢,但該行未有回應。無獨有偶,另外一家滬上大型支付機構的高管也向記者闡述了同樣邏輯的猜測,他表示,“確實,我們支付機構一般都用結算存款來壓降銀行的通道費率,這個情況並不難理解。現在都交給央行,議價空間不大,所以我認為這種情況還會陸陸續續上演。只是微信支付大,有這個權利,我們小的支付公司根本不敢”。
記者查閱央行最新金融資料發現,截至10月末,支付機構交存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已近萬億,達9956.91億元;而去年末,該資料僅為994.9億元。
這意味著,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在今年損失了近9000億元的“大蛋糕”。
有銀行人士從自身立場出發,即便微信支付有強有力的理由認為民生銀行收費高,但以向C端用戶征費的形式,來倒逼銀行通道費率改革,有“濫用市場地位”之嫌。
“這個打法,就是逼用戶在民生銀行與微信支付之間做選擇”、“此門一開,江湖再無寧日”……銀行業的呼聲不絕於耳。
一來一回的口水戰暴露了很多業界長期存在的收費節點和成本轉嫁潛規則。不過,當微信支付直接將通道費收費後置的“玩法”公佈于眾後,民生銀行方面暫時啞火。
或許是基於立場問題,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銀行人士直指微信支付涉嫌“挾用戶以令諸侯”。更有大行網金人士驚呼:“微信支付此舉本質是要逼民生降低資金通道的費率。開啟了這招,未來江湖不太平。”
甩鍋背後的行業潛規則
微信又一次提高了使用者交易手續費——這一次精准射擊民生銀行卡支付用戶,在其提現或轉帳原0.1%服務費基礎上,加收0.05%的附加費。理由當然還是老說法——成本壓力,並稱綁定民生銀行卡的用戶每使用一次快捷支付消費,民生銀行都會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續費,且手續費相對其他銀行較高。
當民生銀行正面回擊“自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帳手續費”後,事情就變得有趣起來。
在力挺微信支付一派的業界人士看來,民生銀行這條回應有“誤導”之嫌:因為微信支付從來沒有說過民生銀行向C端用戶徵收了提現和轉帳手續費,而是說民生銀行在機構端合作的快捷支付環節徵收了高額手續費,微信支付不得不先墊付這一筆錢,然後再將這筆費用連同其他對C端收費的環節裡一塊收。民生銀行很聰明地利用大家並不太熟悉支付環節的情況,偷換了論點來予以還擊。
因此,微信支付在民生銀行正面回擊後,再度向對方出手。這一次,微信支付直接強調了“快捷支付”,稱此次收費規則的變化,針對的就是民生銀行收取的較高快捷支付手續費成本。
簡單來說,每一次微信支付在調用民生銀行快捷支付通道的時候,銀行方面是要收費的;而微信支付會持續計算這筆費用,直到用戶要把錢從微信支付的零錢帳戶提到民生卡帳戶的時候,再一起“算帳”——加服務費。
證券時報記者向微信支付與民生銀行雙方發出問詢:民生銀行向微信支付收取的快捷支付費用,費率究竟高出其他銀行多少?
對此,微信支付表示“這個問題應該問銀行”;而民生銀行再次向記者強調,民生銀行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合作的快捷支付業務,今年已接入網聯,無論合作方收費規則如何變化,該行從未做過價格調整,而且早前的定價符合行業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民生銀行的回復,似乎可以作出兩點解讀:一是其並不否認自身比其他銀行收費高,但強調這是符合行業標準的,也是雙方此前早有協定的;二是該行從未對此前定價做出調整,至於微信支付為何突然發難,該行也有點“懵”。
備付金蛋糕上收後 江湖一地雞毛
事實上,財付通和民生銀行都是較具社會責任感和商業道德的企業。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回顧這場對峙——或許雙方都沒有說謊,只是立場不同。
微信支付說其承擔的用戶支付成本高,的確有據可尋:騰訊2018年Q3財報顯示,其收入成本同比增長35%至451.15億元。這個指標主要是由較高的支付相關服務成本、內容成本以及管道成本決定。騰訊收入成本由去年同期的51%擴大至今年Q3的56%。其中,其他業務(包含雲計算、協力廠商支付)收入成本飆升,同比上升63%至156.78億元。
由此可見,馬化騰此前公開說的“支付成本高”,確有其事。
另一方面,銀行向支付機構徵收快捷支付費用,也是無可厚非的。一位元上市銀行資深網金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快捷支付其實是消費支付的線上版。在消費支付的場景中,商家需要給支付機構繳納手續費,支付機構每年在這塊的利潤就不少。現在反過來,既然支付機構可以找商家收錢,銀行怎麼就不能向支付機構收錢呢?銀行也有相應的成本啊。”
那麼,在民生銀行並未向微信支付突然提價的情況下,微信支付為何突然發難?
“只是一種猜測:以前民生銀行給微信的快捷支付通道費率應該是跟騰訊的存款掛鉤的,但最近微信的備付金都被上收了,存款沒了。按照原來的協定,存款少了,費率就上浮了。”一位上市銀行高管稱。
就上述猜測,記者向民生銀行提出問詢,但該行未有回應。無獨有偶,另外一家滬上大型支付機構的高管也向記者闡述了同樣邏輯的猜測,他表示,“確實,我們支付機構一般都用結算存款來壓降銀行的通道費率,這個情況並不難理解。現在都交給央行,議價空間不大,所以我認為這種情況還會陸陸續續上演。只是微信支付大,有這個權利,我們小的支付公司根本不敢”。
記者查閱央行最新金融資料發現,截至10月末,支付機構交存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已近萬億,達9956.91億元;而去年末,該資料僅為994.9億元。
這意味著,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在今年損失了近9000億元的“大蛋糕”。
有銀行人士從自身立場出發,即便微信支付有強有力的理由認為民生銀行收費高,但以向C端用戶征費的形式,來倒逼銀行通道費率改革,有“濫用市場地位”之嫌。
“這個打法,就是逼用戶在民生銀行與微信支付之間做選擇”、“此門一開,江湖再無寧日”……銀行業的呼聲不絕於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