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普華永道:大型銀行與BATJ合作流於形式 區塊鏈應用前景不明朗

中国财富网
2018-09-05 11:17

已收藏

9月4日,普華永道發佈了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的受訪傳統金融機構正通過不同形式自主進行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或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策略也有所轉變,回歸技術逐漸成為趨勢。

對於目前市場較為關注的區塊鏈應用,普華永道通過調查發現,監管風險未知、業務效果難以預估、相關技術成熟度欠缺、應用場景較少等原因,使得區塊鏈應用的前景並不明朗。

大行與BATJ合作鮮有成果

2017年,多家國有大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宣佈牽手BATJ,開展總對總合作,部分宣佈成立了金融科技孵化室。在很多人看來,商業銀行龐大的客戶資料與金融科技碰撞,將產生雙贏的結果,然而時過一年,卻鮮有成果公之於眾。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管理諮詢合夥人王建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普華永道的調查中發現,大行與BATJ的合作形式大於實質。傳統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公司已經沒有太大的耐心,雙方合作的基點一直得不到明確,於是有實力的銀行紛紛選擇組建自己的團隊。

“相反,我們認為,中小銀行才真正擁有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契機,中小銀行往往沒有實力進行巨大的投入,那麼他們就需要借力。在我們調研的過程中,一個只有六、七個人的銀行數位化部門,通過合作撬動了500人-600人的團隊在做事,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雙方互補。而大行的野心顯然不止于做金融,他們也想做技術輸出,那麼就形成了和金融科技公司的直接競爭”,王建平說。

事實上,近兩年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不斷湧現,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本行資訊科技部門獨立運營,如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二是致力於銀行資訊科技系統的輸出、運維,如興業數金、招銀雲創;三是互聯網金融綜合平臺,如光大雲付。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風險與合規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認為,船小好調頭,船大調頭難。在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中,未來有兩類機構前景較大:一類是中等規模機構,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決策機制更有活力;一類是類似民營銀行這種機構,在業務模式上與金融科技企業更加貼近,更容易創新。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主管合夥人張立鈞表示,金融科技帶來的重大衝擊是讓閉合的傳統金融體系逐漸走向開放的產業鏈生態模式,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都將成為金融產業鏈生態圈的組成部分。雙方有著強烈的合作意願,然而在實際合作過程中,雙方仍然需要應對來自管理文化、監管、商業模式、系統等各方面的挑戰。

報告還顯示,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在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方面都面臨挑戰。受訪者最看重擁有技術開發和金融行業經歷的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也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對接市場的能力,卻並沒有過多強調創新能力。在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有競爭力的薪酬水準是留住人才最關鍵的因素,其次是明確且被認同的業務發展前景。

強監管大勢所趨

調查結果顯示,金融科技嚴監管既是眾望所歸,也是大勢所趨。參與調查的受訪者期待監管在資料隱私保護領域有更多作為,讓個人資料的獲取、存儲、使用以及交易進一步規範。

對於未來金融科技監管的發展方向,有64%的受訪者認為趨嚴,有20%認為會保持現在水準。此外,有6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部門應該進行適當監管,避免野蠻生長和創新。

周瑾表示,近兩年中國政府對於金融創新態度比較開明,默許機構進行業務創新。但同時也使得行業發展過快,積累了一些風險,包括一些虛假創新,未來監管一定會越來越明確和清晰。

普華永道報告羅列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演進歷程和方向,在2008年以前,風險主要存在于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的大而不倒以及影子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風險。而當前的風險已經轉為網路安全、資料保護,線上消費金融多而不倒以及某些金融細分領域寡頭壟斷。未來,伴隨著科技進步,掌握新興技術的關鍵金融基礎設施供應商或將成為金融行業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之一。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