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償付能力下滑 險企增資發債“補血”

中国财富网
2018-08-10 11:46

已收藏

保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進入密集發佈期。截至8月7日,共有155家保險公司披露了2018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來看,超過60%的壽險、財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一季度均有下滑。

業內人士指出,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反映出保險行業的風控形勢依然嚴峻,不少中小險企償付能力亮黃燈,經營利潤的下滑。而大型保險公司憑藉實力,深耕多年,市場份額更為穩固。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多家險企不斷加快增資步伐和股東變更,加緊“補血”,緩解償付能力壓力。

3家壽險償付能力未達標

從已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中法人壽、吉祥人壽、新光海航人壽等三家壽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未達到“及格線”,其中,中法人壽、新光海航兩險企實際資本為負,連續多個季度風險評級為D,吉祥人壽連續多個季度償付能力亮“紅燈”。

分別來看,中法人壽增資仍未獲批,業務尚未恢復,二季度淨虧損1706萬元,較一季度2248萬元虧損有所收窄,但償付能力持續下降,由一季度的-5226.32%再降1000個百分點至-6138.92%;新光海航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21.34%,較一季度末的-437.54%略有收窄,但償付能力依然嚴重不足。其在償付能力報告中預測,三季度末的償付能力為-433.86%,仍舊達不到監管要求。

此外,吉祥人壽的償付能力已連續多個季度告急。二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為75.58%,但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82.73%的數值仍低於監管規定,雖較一季度的71.60%及78.87%均有所提高,但仍低於100%的監管要求,未達到監管劃定的“及格線”。

對於上述三家險企低於監管規定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應不低於100%以及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等三項要求”的標準,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稱,經營業績持續虧損使得資本不斷消耗是這三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主要原因。中法人壽和新光海航人壽自成立以來,因股權變更等原因資本金遲遲未得到補充,連年虧損下資本金已消耗殆盡。近年來上述兩家險企一直處於償付能力不足的狀態,新業務開展已被原保監會暫停。吉祥人壽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至監管線以下。吉祥人壽2017年虧損4.55億元,2018年以來又持續虧損。根據其2017年年報,其償付能力下滑受實際資本減少及最低資本增加的綜合影響,其中實際資本減少主要受業務資本消耗的影響,最低資本增加主要來自於業務規模的增加以及投資結構的變動。

與人身險公司相比,二季度,財險公司未出現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險企。截至8月7日,有74家財險公司發佈了2018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超八成財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大於200%,行業整體資本較為充裕,不過,仍有47家中小財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較一季度出現下滑。

“償付能力下滑與業務拓展有關。隨著業務拓展,資本消耗加大,償付能力自然會下降。此外,業務競爭壓力及承保虧損也可能導致償付能力下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

2018年第二季度,易安財險、安華農險、浙商財險盈利水準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易安財險一季度末淨利潤為-0.8億元,二季度末為-1.64億元;償付能力下滑近100個百分點,綜合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一季度末的305.22%降至204.79%。與此同時,安華農險一季度淨利潤為-0.56億元,二季度為-1.37億元,持續下降;綜合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一季度末的119%下降至113%。

徐承遠表示:“從已公佈的未上市財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二季度中小險企償付能力普遍下滑,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中小險企開展車險業務。在車險費率改革進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小財險公司品牌影響力、議價能力等較為有限,無法獲取規模成本優勢,其保單獲取成本相對較高,使得業務虧損和資本消耗。”

朱俊生指出,一方面,中小財險公司由於其規模相對較小,固定成本不能有效攤銷,虧損狀況仍在持續;另一方面,目前“老三家”的利潤占行業整體利潤的比例超九成。因此,在此輪費改之中,中小財險公司為了搶佔市場份額採用了粗放的費用投入模式,壓低價格,使得行業整體的費用率進一步上漲,推動行業近兩年綜合成本率抬升,盈利壓力較大。

不過,穆迪近期對中國財險業的展望為穩定,這反映了受旨在防止價格無序競爭以及保單獲取費用過度增長的更嚴格監管推動,行業未來12-18個月的承保盈利能力將保持穩定,綜合成本率將處於100%以下。財險公司穩定的盈利能力和留存收益將支持行業強勁的資本狀況。

中小險企正處轉型陣痛期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二季度,還有6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均已低於120%,被列入重點核查對象。

徐承遠稱,這6家險企均為資產驅動負債型壽險公司,萬能險業務占比較高,前期萬能險的快速發展對其償付能力充足率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在壽險公司謀求轉型的過程中,部分公司會有利差損或費差損的狀況出現,如果股本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償付能力充足率就會呈現下降趨勢。

據中債資信對某壽險公司今年二季度的債券跟蹤評級顯示,跟蹤期內,該壽險公司個險管道和仲介管道占比有所上升,但仍以銀保管道為主,2017年其銀保管道規模保費占比較2016年下降15.46個百分點至60.6%,2018年一季度銀保管道占比再次升至65.84%,公司對銀保管道的依賴依然比較高。該公司由於業務轉型,加大了個險銷售人員和分公司網路鋪設,保單成本快速上漲,加上前期產品以躉交為主,退保支出較大,盈利能力依舊較弱。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曹傑對記者表示,在過去4年時間內,保險行業經歷了加杠杆和去杠杆的兩個階段。在2014年到2016年間,部分保險公司通過發行“萬能險”或“投資型理財險”迅速做大資產規模,並高比例地投資于權益市場導致舉牌現象。此舉不但具有流行性風險,投資收益如果不能覆蓋負債成本,還將造成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後果,甚至淨資產受損。

“近年來,監管部門接連下發多項保險行業相關指導意見和政策,從原來的‘促增長’逐漸轉向‘嚴監管’。針對一些投資激進的中小保險公司,對萬能險的銷售行為和中短存續期產品加以約束,改善行業生態。”曹傑稱,在此過程中,中小險企由於轉型面臨償付能力承壓,這類險企隨著轉型深入,萬能險帶來現金流入減少,存量萬能險保單逐步過了退保扣費期,退保帶來的現金流出仍有壓力。同時,保障型產品尤其是高淨值產品銷售在發展初期,尚未形成銷售規模,使得整體淨現金流出現缺口。

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二季度,從淨利潤方面看,已披露的資料顯示,上半年盈利壽險企業和財險企業分別為31家和39家;從現金流方面看,二季度財險公司現金流充足的企業為35家。

“中小險企陣痛轉型期調整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當前是考驗險企資本實力和經營能力的關鍵時刻,特別是對處於長期虧損和償付水準不足的中小險企,面臨的挑戰不可忽視。”業內人士指出。

險企增資發債“補血”

今年上半年,多數險企不斷加快的增資步伐和股東變更,加緊“補血”,緩解償付能力壓力。
徐承遠說,壽險公司一般通過增資和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方式提高償付能力。2018年以來,壽險公司發債及發起增資較為密集。1月至今,銀保監會共批復了瑞泰人壽、華泰人壽、新華養老、長江養老、交銀康聯等9家壽險公司增加註冊資本的請示。同期,銀保監會共批復了幸福人壽、中英人壽、人民人壽和農銀人壽4家壽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請示。

“比起壽險公司,財險公司更青睞於增資的方式緩解償付能力壓力。2018年以來,銀保監批復了中國人壽財險、大地財險、眾安線上等6家財險公司增加註冊資本的請示,1家財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請示。”徐承遠稱。

徐承遠指出,雖然多數險企靠增資緩解償付能力壓力,但仍有部分險企長期依靠股東“輸血”注資,走粗放型發展之路,激進擴張業務規模。對部分長期虧損的險企而言,股東增資能幫助險企渡過暫時的難關,但從長期來看,若不從轉變業務發展模式入手,其償付能力壓力或難以緩釋。同時,長期虧損也會影響未來股東增資的意願。

“打鐵先需自身硬,處於當前保險市場的關鍵階段,中小保險公司要想順利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在修煉‘內功’上狠下功夫,加快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銀保監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從未來趨勢講,朱俊生認為,中小產險主體應繼續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的經營模式,通過專業化經營降低保單獲取成本,盡可能形成輕資產的發展模式;壽險公司則要堅持轉型發展,堅持向保障型業務轉型,堅持將躉交轉向期交,同時兼顧財富管理,過了轉型期後,財務狀況會有所改善,償付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徐承遠建議,面對大型險企的品牌、規模成本、風險管理等優勢,中小險企需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發展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小險企可採取差異化的市場策略,在特定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的運營,並根據某些客戶群體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比如,嘗試與股東業務及股東的上下游產業鏈結合,充分利用股東的客戶、影響力及業務等優勢開發相關的房屋保險、健康保險、意外險等業務。

此外,利用顛覆傳統業務的技術優勢,中小險企依舊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比如實行數位化戰略,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開拓客戶群體,並對傳統保險價值鏈上的承保、核保和理賠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造,達到提效降費的效果。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