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在資管行業討論熱鬧的話題,非招行50億設立資管子公司莫屬。這對於29.54萬億的銀行理財市場意味著什麼?
23日晚招行發佈公告稱,擬出資5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管子公司,並被很多觀點視為首家。其實早在三年前,銀行業就已嘗試將理財業務分拆,至少三家銀行已通過董事會決策擬設立資管子公司——但無一獲批。
直到資管新規重提銀行須以獨立法人化的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當時業界的統一認知是,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應將加速落地。
最新入局的是招行,在資管新規醞釀之際宣佈將投50億設立資管子公司,這被業內普遍認為是“踩准了節奏”。
而隨著招行這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表外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近年排名第二的大鱷,以及更多的後來者的加速入局,29.54萬億的銀行理財市場,巨變已至。
資管子公司批復或許提上快車道
事實上,招行不是首家要設資管子公司的銀行。此前已經通過董事會決議,希望下設資管子公司的,就有光大、浦發、中信銀行三家。根據公告,他們都已將方案報監管核准,但這一待批復就是兩三載,子公司遲遲未能獲批落定。
有據可查的歷程是這樣的:
早在2015年1月,在當時的全國銀行業監管管理工作會議上,時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首提對拆分的官方鼓勵態度:“要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條件成熟的銀行可以對信用卡理財私人銀行等業務板塊進行子公司改革試點,實現法人獨立經營”。
反應最快的是光大銀行,彼時人稱“資管大佬”的張旭陽(現任百度副總裁)掌舵該行資管部。尚福林發聲僅兩個月後(2015年3月),光大銀行董事會便同意通過了《關於設立理財業務獨立法人機構的議案》,“決定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該事項需報請監管機構審批” 。
光大銀行公告中提到,子公司改革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豐富理財業務的功能,有利於推動理財業務產品的創新,有利於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需求,有利於風險的隔離和理財業務市場的培育,以後可以建立更有效的市場化激勵機制。而這個提法,被沿用了整整三年。
緊隨其後,2015年5月,浦發銀行發佈公告稱,決定設立全資子公司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理財業務子公司,但亦“須報監管機構核准。”
2016年3月,中信銀行副行長方合英透露,中信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在2015年就經過董事會的批准,但與上述兩家銀行一樣,取決於監管的政策。中信銀行管理層當時的決定是,在子公司成立之前,先實行資管事業部制,並實行獨立的風險管理、薪酬和人才機制,給予較充分授權。
總之,銀行設立專門的資管子公司,並不是一個新鮮事情,招行是接過大旗的第四任,但顯然“踩的節奏要更准”。
“必然之舉,表內的資管業務總要有地方去承接。畢竟招行的(理財)規模這麼大。”一位元資深銀行業資產管理人士告訴記者。
“招行踩這個時機是挺好的,說明資管新規要出了。資管新規是認可並鼓勵子公司發展方向的,所以現在比前兩年提出設立資管子公司,獲批的幾率肯定會大一點,至少不會擱置這麼久。”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他們都強調,“放行資管子公司一定是納入到整個金融監管的全域去考慮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或許終於可以提上快車道。
表外並表的迫切
一個宏觀變化是,銀行理財佔據著我國資產管理格局的最主要份額,但其實在破嵌套、去資金池、去錯配、淨值化轉型的強監管要求下,它的增速是放緩的。
截至2017年末,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同比下降21.94個百分點。
而招行作為行業銀行業老二,它的發展曲線與整個銀行業理財的走向是一致的 。招行的理財產品餘額在2016年末達到2.38萬億,較15年的同比增速高達30.49%。而這一資料到了17年,已經回落至2.19萬億,縮減了1900億元,同比增速大幅放緩至1.42%。
但正如前文所述,招行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表外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在商業銀行中均排名第二。
一名大型股份行高管曾如此描述自己銀行狀況,“其實我們有兩個銀行,表內一個,表外一個。現在表內我們已經不怎麼做保本理財了,而表外(通道、理財、同業、委貸等)一定要回表。壓力測試我們一直在做,但不能確切地說我們受到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表述,或許是很多銀行當下同樣的境況,表外理財規模巨大的招行更是。
有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現在統計規則,判斷是否入表的唯一依據是合同是否保本,非保本理財產品屬於表外代理投融資類。銀行在兌付理財產品前因為不將其視同為信用風險資產,因此在資產規模、資本計提方面均游離在統計之外,形成了龐大的影子銀行。
“只有真正地從本源做切割,才能在表內表外中樹立真正的防火牆。銀行以後就做代銷,子公司發行資管產品,區別開來。那麼前幾年很多銀行想拿但是又拿不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就可以通過資管子公司來拿。”一位元大型城商行資產管理總經理告訴記者。而該城商行,目前已經在管理層論證並以全體通過,要設立資管子公司,將來會提至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
通道失寵,銀行有了自己的嫡系
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資管產品資產由具有託管資質的協力廠商機構獨立託管。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託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
據瞭解,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一般是通過券商資管、保險計畫和信託計畫等作為通道,從而達到規避監管、轉換表內外資產的目的。而前述資深銀行分析人士指出,未來所有具備公募基金託管資質的27家商業銀行,都必須設立子公司從事銀行理財業務。
“監管本身正是希望各類金融機構投資範圍保持一致,減少多層嵌套行為。”信託公司研究員袁吉偉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銀行設立子公司後,銀行理財自身通道問題會解決,自營業務通道在嚴監管下會逐步降低。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行紛紛設立專業資管子公司,意味著銀行將有自己的“通道”,逐漸不再依賴其他的通道支持,未來大量通道業務將有自己子公司消化。
袁吉偉表示,儘管現在市場上通道因為受到嚴監管而導致通道費用水漲船高,但長期來看,通道業務需求端隨著監管政策調整將顯著下降。
袁吉偉預計,後續銀行理財可能定位於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及部分精品化另類投資產品,資管市場競爭格局會有新的變化,“未來還是看好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一個具有很強的投研能力,一個具有很強的客戶資源和資產獲取能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