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摩根大通、微軟與英特爾在內的30多家公司已組建一個新的聯盟——企業乙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EEA),共同開發新的標準和技術,讓企業更方便地使用乙太坊(Ethereum )區塊鏈。
據新浪美股2月28日消息,EEA將致力於提高乙太坊區塊鏈的私密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使其更適合商業應用。該聯盟的創始公司稱,他們計畫美東時間週二宣佈這一消息。
該聯盟的其他成員包括埃森哲(Accenture Plc)、英國石油公司、瑞信集團、瑞銀集團、西班牙桑坦德銀行、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荷蘭國際(ING)、紐約梅隆銀行、湯森路透集團,以及初創公司ConsenSys與BlockApps等。
乙太坊是一個全新開放的區塊鏈平臺,允許任何人在平臺中建立和使用通過區塊鏈技術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由23歲的程式師Vitalik Buterin發明。目前已有幾家銀行使用乙太坊開發和測試區塊鏈交易應用。
區塊鏈技術是隨著比特幣的誕生而出現,但並不能簡單將二者的概念等同。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但日漸獨立於比特幣,由於其自身技術的成熟程度與安全性等優點,可以在多個領域發揮作用,應用領域及發展潛力巨大。
簡單來說,區塊鏈類似於一個公共資訊記錄本,所具有的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資訊不可篡改以及匿名性等五大特徵,使其在金融領域具有天然優勢,可以降低審核清算成本,減少對中心節點的不信任,讓金融資產的流動更加透明便利。
事實上,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的確逐漸由數位貨幣向“區塊鏈+”過渡,由金融領域逐步向物聯網等非金融領域延伸。
根據中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新浪科技發佈的《2014-2016全球比特幣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區塊鏈行業獲得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十億美元。
目前看來,數字貨幣、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證券發行四大契機是中國金融機構後期的主要切入點。
【四大契機】
>> 契機一:數位貨幣
對銀行來說,央行年初的正面表態與方向性指引使數位貨幣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最值得期盼的商業契機。首先,一旦數字貨幣進入流通,同業間結算和銀行內部的資金轉移和結算都將大大受益於點對點即時交易的特徵,使得過去在交易類系統和清算類系統方面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可明顯節省。其次,由於數位貨幣的可追蹤性,銀行花費在如反洗錢、反欺詐等合規驗證和審計方面的成本將大幅降低。第三,貨幣數位化以後將帶來一場支付行業的重新洗牌,銀行將有新一輪的機會構建支付市場新格局。同時數位貨幣還將衍生出更多的支付場景,例如在零售銀行方面,基於線上內容和服務的使用進行極小微支付(如十分之一分錢)將成為可能;未來通過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實現機器對機器(M2M)的自動支付。應該說數位貨幣為未來的支付場景打開了無限的可能性,銀行應儘早佈局,做新規則和新格局的塑造者。
>> 契機二:跨境支付與結算
中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跨境貿易業務規模龐大,近年隨著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的深化,企業層面(B2B)的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將是一個重大的市場契機。加之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的跨國支付與結算產品和方案,對於加強中國貿易型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來說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5年全中國涉及經常類專案跨境支付的結算量約為8萬億元人民幣,試想每筆跨境交易成本如果下降40-50%,對包括銀行在內的跨境支付結算參與方都會是巨大的額外收益。但是對於未能及時轉型,單純做跨境結算,依賴手續費作為主要收入的中轉銀行來說,則有被科技所顛覆的危險。
>> 契機三:供應鏈金融
目前國內貿易融資市場已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可增長到20萬億元。然而在可觀的規模和增長背後,是由於交易流程複雜,參與方眾多,自動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的高成本、低收益現狀。在利率市場化給銀行帶來的盈利壓力下,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貿易融資業務上不僅帶來非常可觀的成本節約,更能夠將交易流程大大簡化和自動化,從而提升了交易效率,減少資金閒置成本,降低交易與結算風險,優化客戶體驗。未來首先實現區塊鏈技術在貿易融資方面應用的金融機構能夠獲得業務擴張和新客戶獲取方面的先發優勢。
>> 契機四:證券發行和交易
ChinaLedger的正式成立說明中國的證券行業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都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可能為證券發行和交易的現有商業模式帶來的機遇。在可預期的收益方面,股權登記和交易的數位化將大大減少交易的節點,將現存的大量手工、半手工驗證和管理工作完全自動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時證券公司和交易所作為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融資及交易仲介機構的角色也受到了威脅。只有儘早參與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中,與技術革新者共同制定全新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受益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