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A股定增“擠水分” 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中国证券网
2016-11-25 10:49

已收藏

       今年以來,合計有303家公司對定增規模進行了“瘦身”,其實際募資金額5809億元,與這些公司此前規劃的融資額相比,縮減3138億元。
 

  “我們的定位就是二級市場定增,前期談了好多專案,有一個專案都簽了合同,方案也已經過會,但三個多月還沒有拿到批文,資金一直放在賬上。”趙明(化名)現在特別焦慮,自己的投資公司突然找不到項目了。
 

  趙明焦慮的背後是A股定增市場的新變化。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元投行人士介紹,今年以來定增市場已發生深刻改變,一是節奏放緩。“現在定增的推進非常慢,有的項目已經過會,但好幾個月都沒能拿到批文。”二是審核的嚴格。“對資金的投向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譬如投向網點建設,需要提供和網點業主簽訂的租賃協定。”
 

  有市場觀察人士表示,如今的政策並非限制定增,而是鼓勵市場化操作。“從鼓勵市價發行,到認購人的徹底穿透,監管的思路其實是延續的,目的是防範利益輸送,防範過度融資,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定增規模環比連續下降
 

  “現在定增的推進特別慢,我們有一批項目在會裡排隊,另有好幾個已經過會,但批文還沒有拿到,現在三個月能拿到應該算比較快吧。”南方某大型投行的一位元業務負責人向本報記者介紹說。
 

  記者查詢發現,滬深兩市最新披露拿到定增核准批文的貴人鳥(11月22日獲得批文),其定增申請過會日期是8月10日;11月21日拿到批文的渤海股份,其定增申請過會日期是8月3日;11月16日收到批文的康達新材,其定增申請過會日期是7月27日。
 

  還有一大批公司定增申請已經過會,但遲遲未能拿到批文,典型的如天津松江。公司定增3月18日過會,至今尚未拿到批文,公司日前公告將召開股東大會,提請審議延長對董事會辦理該定增事項的授權期限。上證資訊統計顯示,10月以來已有20多家公司先後發出類似公告,如奧馬電器、雲投生態等。
 

  資料也顯示出這種變化。據上證資訊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兩市僅有7家公司通過定增完成融資,合計融資額103.73億元。而10月份,有49家公司完成826.4億元的定增;9月份,有81家公司實現2004億元的定增;今年3月至8月,每月的定增實際募資額也都在1000億元以上。
 

  投行更是深切感受到定增市場的變化。“現在很難做,一個是批文壓後,另一個就是審核變嚴,很多要求很難達到。”一位投行人士介紹,從今年年初開始,定增市場就已經有了變化。
 

  據瞭解,在今年7月舉行的保薦機構專題培訓會上,監管層對定增審核監管進行總結,基調仍然是防止定增套利、避免過度融資、引導脫虛入實。其中,嚴控“補充流動資金與項目鋪底流動資金”、砍掉“非資本性支出”等政策紅線,成為後續影響整個定增市場的關鍵因素。

303家公司定增縮減3138億
 

  監管的效果立竿見影,直接表現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對定增規模的調減。據上證資訊統計,今年以來,合計有303家公司對定增規模進行了“瘦身”,其實際募資金額5809億元,與這些公司此前規劃的融資額8947億元相比,縮減3138億元。
 

  從統計資料來看,一批公司的定增規模縮減比例頗大。如現代製藥,公司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同時,原計劃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19億元,在最終申報材料中,募集配套資金的規模調整至不超過1億元。目前該方案已經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尚未拿到批文。又如九鼎投資,公司原計劃募集不超過120億元的資金,今年9月公司宣佈將募資規模調整到不超過15億元,10月份公司披露申請終止審查,將根據調整後的新的募集資金投資專案及定價方式修改申請材料。
 

  據上證資訊統計,一批巨額定增均經歷了大幅“精簡”。如海南航空,公司最初計畫定增募資240億元,此後調整為不超過165.5億元,並於今年9月完成該項定增。另如海航投資,其在今年5月份調整定增方案,取消了募資投向中的補充流動性專案,融資總額在前期已經調減46億元的基礎上再度縮減22億元,最終募資規模為不超過52.2億元,不到當初120億元融資規模的一半。
 

  更有一大批公司直接放棄了定增。如金浦鈦業,公司去年9月披露定增方案,擬定增募集不超過40億元資金,用於化工供應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專案和基於化工行業的產業金融平臺建設項目,此後將募資額調整為不超過11億元,並取消了基於化工行業的產業金融平臺建設專案,今年9月公司宣佈終止該定增事項。據上證資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兩市合計有約350家公司選擇了終止定增。
 

  這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部門的“較真”,數百份針對定增的回饋意見,清晰地向市場傳遞了監管部門的態度。如隆基機械,公司擬定增募資不超過6.17億元,其中5.47億元用於高端制動盤改擴建項目,0.7億元用於汽車制動系統檢測中心專案。回饋意見指出,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貨幣資金餘額4.78億元、其他流動資產1.49億元、無銀行貸款、未分配利潤3.46億元,資產負債率23.86%,前次配股募集資金仍有2.34億元未使用,要求公司結合資產構成及資金的具體用途,並與同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對比,披露說明此次募集資金的必要性,使用股權融資而非銀行貸款或自有資金實施本次募投專案的具體考慮及經濟性,是否存在過度股權融資行為。
 

  另如金花股份,回饋意見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16.73%,若本次非公開發行完成,其資產負債率將下降為9.52%,顯著低於同行業均值31.1%;此外,公司還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總計2.11億元。據此,監管部門要求公司對比同行業資產負債率水準補充說明本次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對華昌達定增的回饋意見,則表明監管層對募集資金的監控已經具體到專案的落地情況。據披露,華昌達此次所募資金中,擬投入4.5億元購置辦公用房,面向多領域機器人高端智慧裝備研發專案、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智慧裝備建設專案計畫租賃房產實施。回饋意見提出,請公司說明擬購置工業樓宇、辦公用房的具體位置、面積和使用計畫,是否簽訂購房合同;租賃房產實施的專案是否擁有明確的租賃意向,工業樓宇的具體建築面積和使用規劃。


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是關鍵
 

  定增為何如此明顯“減速”?針對此問題,有受訪的投行人士認為,對定增市場的調控意味著定增市場從粗放式發展逐步演進到集約化發展,讓資金流向更有效的專案,流向實體經濟。
 

  “我覺得關鍵還是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上海某大型投行的一位負責人認為。
 

  “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公司的一次定增規模就相當於一批IPO規模。”長江證券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人士稱。上證資訊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市場上超過100億元的定增方案達15個,而11月份三批新股合計38家公司的融資規模合計不超過221億元。
 

  “除了融資規模外,少數公司的定增也確實有疑問,譬如投向一些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動輒數十億的規模;還有一些公司,長期以來經營業績不理想,沒有為股東創造多少效益,但打著轉型的旗號,推出幾十億的定增計畫,把錢交給這些公司真的放心嗎?”一位長期觀察上市公司的市場人士認為,限制定增還可以打擊市場對殼資源的炒作。“殼公司為什麼值錢,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占著一個上市公司的平臺,有再融資的資格,如果對定增這塊加強管理的話,殼資源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A股定增新規還在醞釀
 

  澎湃新聞報導,近日,市場上關於收緊再融資的傳聞甚囂塵上,從市場傳聞來看,再融資規則變化可能包括停定增模式、設6大再融資條件、提倡配股、公開發行等模式、控價控量空節奏等。

  澎湃新聞向多位投行人士瞭解發現,業內對取消定增、再融資規則修改等說法都表示“不清楚,好像有聽說”,但受訪者的共同感受是,證監會對包括定向增發在內的再融資項目,確實有所收緊。

  有接近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目前證監會的思路就是:對IPO提速、對再融資收緊,“這是大方向,所以確實是有收緊定增的意思,但還沒有具體方案,方案還在醞釀。”

  根據現行規定,再融資主要包括公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優先股、可轉債、分離債、公司債、可交換債、證券公司債等。一般市場較為關注的則是非公開發行股票,大多情況下也指定向增發(以下統稱“定增”)。

  而從流程來看,再融資申請的審核工作流程分為受理、回饋會、初審會、發審會、封卷、核准發行等主要環節。

  不少投行人士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近兩個月來,不少定增專案均被卡在發審會至核准發行的環節。也就是說,很多過了發審會的專案遲遲未拿到核准發行的批文。

  澎湃新聞查閱證監會官網發現,近兩個月來,證監會對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數量確實有所減少。

  資料顯示,7月以來,證監會對非公開發行股票批復的數量分別為:7月共13家、8月共19家、9月共11家、10月0家、11月共8家。

  而根據證監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1月17日,申請再融資的企業共384家,其中已過發審會的113家、已回饋的182家、已受理的60家、中止審查的29家。

  從企業申請的再融資類型來看,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最多,為363家;申請可轉債的10家、申請配股的9家、申請公司債和優先股的各1家。

  投行人士指出,平均來說,定增從過發審會到拿到批文的時間間隔為兩個月左右,不過從項目過會到拿批文是沒有時效性的,“所以不給批文的意思,或是證監會靠控制批文來控制(定增發行)節奏。”

  批文的有效期是6個月。

  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審核再融資的節奏、尺度等都沒有變化,只是發行節奏放緩,過會的不給批文。“有的專案已經過會6個月都還沒拿到批文。”該人士稱。

  再融資放緩的同時,IPO(首次公開募股)則開始加速。

  近期,A股市場IPO提速明顯。根據證監會核發批文數量和頻次來看,11月1日至11月18日,證監會核發3批次共38家IPO批文,創下今年以來單月核發IPO數量新高。

  不過,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定增理應收緊,本來就不應該發這麼多,用這種方式來融資。”

  某總部在北京的券商投行人士也向澎湃新聞指出,再融資對市場“抽血過猛”,“IPO一單能融10億就是大戶了,再融資隨隨便便就過10億,相比而言,IPO才能抽多少錢。”

  “而且再融資融資的效果普遍不好。”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IPO的企業是“真缺錢”,再融資除了“抽血”厲害,很多錢拿融資後也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有不少人在其中“玩貓膩”。

  如浙商資管董事總經理陳旻日前就表示,傳言中的“取消定增”顯然不可信,然而“控價控量空節奏”的可信度可能較高,因其背後的邏輯是“嚴控機構勾結上市公司、大股東、各類資金,利用定增和並購重組,無規則無底線地套取利潤,掏空上市公司。”

  “說白了,監管層的目標是要規範定增市場,清掉湯裡的老鼠屎,有利於再融資市場長期健康發展,而不是連湯一鍋倒了。”陳旻說。

  投行人士則猜測,對再融資規則的修訂肯定也是先有徵求意見稿再出政策,沒那麼快;另一方面,應該也會實行“新老劃斷”,即之前通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定增仍可報會。

  陳旻則指出,與現在模糊的審批節奏相比,還不如早點明確規則,門檻該提就提,大浪淘沙始見金,讓優質的項目不至於一起卡死在批文上。

  陳旻同時表示,“好專案永遠是稀缺品,定增從全民化回歸專業化”。

定增有變引發熱議 媒體發聲指一刀切難
 

  近期,市場間有關“非公開發行要被取消”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不過,多家媒體近日集體發聲稱,完全取消不可能,但有關資訊幾乎無法證實。
 

  多家媒體發聲
 

  指不可能一刀切
 

  有關消息主要表達了幾個方面。對於生變的原因,該消息解釋稱,主要是由於出現機構勾結上市公司、大股東等市場上多方,用非公開發行融資、並購重組等行為無規則無底線。因此,再融資規則可能會發生巨變,並設置多個再融資條件,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專案效益、融資間隔時間、主業關聯度等提高門檻,提倡配股、公開發行等模式,控價控量控節奏。
 

  《證券時報》報導認為,有關網路傳聞來源根本無法驗證,相關內容的文章標題完全是吸引眼球,而內文卻在說修訂規則,提高門檻。報導引述投行人士的觀點,認為目前市場規模非常大,優質專案稀缺,定制應從全民化回歸專業化。
 

  此外,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取消定增也有困難。目前,定增並沒對公司經營狀況作出硬性要求,而傳聞中提到的公開增發,則最近3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而配股則要求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原股東認購配股的股份數量不得低於70%。因此,定增之路一斷,部分公司或許根本達不到增發或配股的最低標準。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相關傳言也非毫無道理。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328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了定增方案,融資金額總計8220億元。2015的同期數字為2857億元,而2014年、2013年則分別僅僅只是2738億元和2112億元。定增規模的迅速擴大,引發了輿論對於借殼上市和未上市資產裝入上市公司遭到濫用的質疑。有業內人士認為,定增成為大股東、內部投資人獲利的工具,不規範行為日增。今年三四月以來,出現了不少對再融資規模限制的視窗指導,有可能未來會持續。

  批文時間變長
 

  定增審核趨嚴
 

  不少財經媒體認為,相對而言,“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可見的將來,定增依然會是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同時,另一個趨勢將會是審核的從嚴。從今年上半年停止實施定增的公司數量大增來看,定增審核的確在趨嚴。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年停止實施定增的家數為160家,而今年上半年就達到143家。
 

  同時,隨著IPO發行明顯提速,10月以來上市公司公告“延長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和授權有效期”的也有所增加。綜合公開信息,目前已有新亞制程、億利潔能、東睦股份、莎普愛思、安信信託、奧馬電器、科陸電子、雲投生態、康恩貝、華資實業、雙星新材、天津松江、湖北廣電等多家上市公司,由於暫未收到定增批文,延長決議有效期。有財經媒體報導引述券商投行人士的話指出,相比之下,過去平均三個月能拿到的核准批文,目前普遍預期需要六個月或更多的時間才能取得。
 

  批文取得進度的緩慢,從資料上可以顯現出來。以2016年11月1日至22日為例,在此期間,IPO募集資金金額267.22億元,占股權融資總規模的71.7%,而定向增發募集資金僅105.4億元。而2016年前10個月,IPO 募集資金金額一直只占股權融資總規模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時間處於10%以下,兩者間的數字對比在近幾個月間產生了逆轉。
 

  據證監會發行部資料統計,截至2016年11月17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向增發)申請企業共366家,其中,112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請已通過發審會,225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請處於審核中,29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請中止審查。再融資通過尚未實施的上市公司有288家。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