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果子熟了以後拉去農貿市場,價格低還不好賣;要麼有人上門採摘,剩下個頭不大、外形不好的,更賣不上價錢。"58歲的邢長清指著大棚旁開著白花的沙果樹說,"現在合作社全部收購、冷庫儲藏,銷路變廣了,價格能賣到原來的兩倍。"
邢長清所在的展翼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創始人齊曉景現在是科爾沁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負責人。幾年來,她致力於以農業帶動鎮上的貧困人口,尤其是弱勞力脫貧致富,並發展觀光採摘、電商銷售等新業態。
打開展翼合作社的網路店鋪,可選購有機雞蛋、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還有許多產自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大禮盒。
加入展翼合作社後,邢長清使用的有機肥經合作社統一購買,種植的有機蔬果成熟後,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避免了因自銷管道不暢而造成的蔬果變質等損失。
邢長清說,加入合作社後,他只需專心在大棚裡做好種植和管理。他承包了10個大棚,一年分3茬種植黃瓜、番茄、葡萄和多種綠葉菜,年收入達四五十萬元。去年起,他還幫忙打理齊曉景的大棚,一年又增收10多萬元。
科爾沁鎮副鎮長關鵬飛說,全鎮88個合作社中有4個網路銷售額每年超過300萬元。其中,遠新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去年4月的一次直播帶貨活動中,3小時內就銷售農副產品30余萬元。
關鵬飛說,未來科爾沁鎮將帶領合作社打造精品品牌,利用實體門店做好線下展示和推廣,並依託物聯網和冷鏈等技術打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場。
近年來,隨著特色農副產品在"雲上集市"的走俏,合作社紛紛"觸電",更多農牧民也開始與電商平臺合作,銷路窄、品質把控難、銷量不穩定等難題得到較大程度解決。
何高娃是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居民。4年前,她開始定期給當地一家電商公司供應奶皮子和奶豆腐。
"以前把奶皮子和奶豆腐拿到農貿市場或街邊賣,經常賣不完。"何高娃說,現在只需送到電商公司裡,還供不應求,一個月穩定收入3000元。
該電商公司負責人周憶南介紹,公司2020年在淘寶和拼多多兩大平臺銷售額分別達1050萬元和400萬元。工作人員幾乎天天直播帶貨,最多時能吸引上千人同時線上觀看。
有了電商提供的較為穩定的銷售管道,農牧民不再擔心乳製品滯銷,有的還擴大生產規模、購買更多奶牛,實現了增收致富。
周憶南說,公司2015年成立至今,累計與120多名農牧民合作。其中,蒙古族牧民白敖道胡一家,自2016年以來,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增收近100萬元。
在幫助農牧民拓寬乳製品銷路之余,周憶南的公司還吸納生活困難群眾就業,讓他們從事發貨、行銷等業務。"他們上崗前在旗裡接受過免費培訓,業務都很熟練。"他說。
周憶南還打算與當地食品加工廠合作,從口味、包裝等方面改良特色產品。"我想把家鄉特產推廣到更廣闊的市場。"他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