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內蒙古:農牧民漸成保護草原生態的主體

呼和浩特
2019-04-08 08:51

已收藏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8日電(記者哈麗娜)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牧民包額爾敦倉把羊群全部出售後換了15頭育肥牛飼養。為了養好這15頭牛,他還新蓋了牛棚,從外地買了飼草料。

在中國北方最大的草原--內蒙古草原,由於常年天旱少雨,人為開荒、超載,草原曾一度面臨沙化、荒漠化等問題。

為了恢復草原生態,保護重要的北方生態屏障,中國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進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原生態獎補等重要生態工程。近年來,農牧民保護草原生態的意願越來越強烈,逐漸成為保護草原的主體。

"育肥牛對草原的破壞小,而且飼養方便。近幾年,我們嘎查好多牧民都放棄養羊,改養育肥牛,保護草原生態我們牧民也要出一份力才行。"包額爾敦倉說。

包額爾敦倉坦言,過去他也曾是草原生態"破壞者"之一。他說:"當地政府很早就提出`禁牧`政策,但牧民不幹,白天管得嚴,就晚上偷著放,草原生態當然得不到恢復。" "為了生存,有些人在草原上開荒種糧食,第二年沒有肥力了,便換另一個地方繼續開墾。"

包額爾敦倉說,當地人叫這些人為"遊耕人"。 在這種情況下,面積達9.67萬畝的哈吐布其嘎查,生態環境逐年惡劣,沙地和鹽鹼地面積達到54%。農牧民嘗到了大自然報復的滋味,地上不長草、沙化嚴重,牛羊吃不飽,糧食產量也不高,生產生活更加困難,291戶農牧民中,貧困戶占了近一半。

"保護好生態環境,才是真正保護住了農牧民的飯碗。"科爾沁右翼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說,保護草原既要政府部門真抓嚴管,也要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讓老鄉們認識到綠水青山能變成金山銀山,在生態治理中找到謀生的出路。

近年來,當地認真推進新一輪草原生態獎補政策,下大力氣抓禁牧、禁墾、禁伐工作,用衛星定位草場和耕地,堅決查處逾越紅線的行為。

與此同時,當地推動農業、畜牧業向高產、優質、高效上轉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通過購買基礎母牛、入股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育肥牛產業等方式增加農牧民收入,讓農牧民積極參與草原生態保護。

牧民南寶養了42頭牛,去年人均收入2萬元。"這些牛都是新品種,肉多品質好,當年下的一頭小牛犢賣價能達8000元。"他指著圈裡的牛說,現在都是科學的舍飼養殖,由於大夥兒不再去偷著放牧,他家周邊的草場漸漸變得有點草原的樣子了。

農民成為保護草原的主人,推進了草原生態的逐步好轉:從2016年開始,科爾沁右翼中旗植被恢復明顯,沙地面積逐年縮小,已由611萬畝減少到7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6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64%。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