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格爾巴特爾的聯合家庭生態牧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紮魯特旗巴雅爾圖胡碩鎮,由他和哥哥、姐姐三家人共同經營,面積達13700畝。
他們除了養殖牛羊,還提供旅遊服務。遊客可在此騎馬、射箭,與牧民一同喂牛、擠奶、煮奶茶。如果運氣好,遊客還能趕上當地牧民演奏四胡、馬頭琴等民族樂器。
然而,這片令人心馳神往的牧場並不一直綠草如茵。2014年,由於降水偏少和過度放牧,草原沙化日益嚴重。"很多地方都是白沙子,不長草也不長樹。"洪格爾巴特爾回憶說。
為引導牧民把養羊數量控制在草原承載能力之內,當地政府鼓勵牧民調整養殖結構,如"減羊增牛",或支持牧民嘗試發展其他相關業態,以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6年底,洪格爾巴特爾響應政府號召,賣掉1000多隻羊。次年,他以當地投資建設科爾沁500公里景觀大道為契機,成立旅遊公司,試水旅遊業。
"做生態旅遊不傷害草原,有錢可掙,還能認識更多朋友。"他說,為幫助自己起步,旗政府在他的牧場附近出資修建3座蒙古包和旅遊廁所。
除了生態旅遊,洪格爾巴特爾的牧場還成為了河北美術學院采風寫生活動點、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綠色協會環保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等。
"學生們除了來遊玩,還跟著我們牧民勞動,學習保護草原的知識。"洪格爾巴特爾一邊說,一邊拿出一張大學生夏令營的大合照。
2019年,這處生態牧場在旅遊旺季時每天接待三四百人,旅遊收入近50萬元。2020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牧場依然接待1萬多名遊客,收入達20萬元。
生態旅遊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洪格爾巴特爾沒有忘了幫助身邊生活困難的群眾。前兩年,他主動與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結對,通過提供工作崗位等方式幫扶他們。
在當地政府推薦下,51歲的牧民黑鷹連續3年在旅遊旺季期間到牧場幫忙,每月收入3000元。
"以前只能種地、打零工,生活沒有保障。"黑鷹說,"現在穿衣吃飯都有了保障,沒有什麼可操心的了。"
洪格爾巴特爾還與北京一家公司合作,開發富硒牛肉、富硒雞蛋等健康食品,定位精品市場,有了不少回頭客。
在通遼市紮魯特旗,像洪格爾巴特爾一樣走上高品質綠色致富路的牧民不在少數。據紮魯特旗政府介紹,這個旗共建設規模養殖場332個、家庭生態牧場775個,2020年全旗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402元。
談及未來打算,洪格爾巴特爾準備升級旅遊住宿設施,並計畫打造更多面向家庭和學生的遊樂專案。他還想多賣些當地特產,為傳統乳製品和肉類產品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一個人幹得好還遠遠不夠。我先把路走好,再把周圍的人帶好。"他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