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翻花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300年前康熙年間的郭氏紙翻花,曾名為"八寶葫蘆翻天印""翻裡花""藝術紙花"等。它曾是清朝皇室貴族的消遣品。
"頂著就能變,叫作石拱橋;對折翻著變,叫作芭蕉扇;彈著就能變,孔雀開屏石榴花……"郭遠峰一邊念著口訣,一邊快速撥、翻、甩,色彩絢麗的紙翻花在短短1分鐘內魔術般變出了20多種造型。
這套手技和貫口,是郭氏紙翻花300多年來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秘技"。作為第16代傳人,郭遠峰言語中充滿自豪:"紙翻花只是個外殼,手技貫口才是紙翻花的靈魂。"
雖然打小就掌握了相關技藝,但郭遠峰一直從事房地產仲介的工作。他的轉變發生自父親過世後不久。他突然在網上發現,有人製作了一些劣質紙翻花,卻宣稱是正宗老字型大小,這讓他感到父親一輩子的心血受到了侮辱。
"就是咽不下這口氣。"郭遠峰說,他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一手創辦的房地產仲介公司和數十萬元的年收入,從街邊擺攤開始,一邊表演、一邊賣"花"。
很快,有路人陸續將郭遠峰的表演視頻發到網路上,開始大量吸"粉",最多的一條視頻流覽量達到1.8億人次。
"這不僅是兒時的記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安徽紅杜鵑少兒藝術學校教師劉月說。看到視頻後,深受感動的她聯繫到郭遠峰,請他教更多孩子玩紙翻花,上安徽電視臺春晚表演,節目的名字就叫《傳承》。
郭遠峰被說服了,決定第一次"破祖訓"。他花了兩個月時間將部分祖傳的手技和貫口教給了孩子們。節目播出後大受歡迎,24位參與表演的孩子專門錄了視頻齊聲說"謝謝郭老師",這讓郭遠峰濕了眼眶。
"看到文化有人傳承下去,突然就理解了父親一生的堅持。"他說。
嘗到了"洩密"的甜頭,郭遠峰再"破祖訓",把更多的手技和貫口傳授給一些經銷商,並用現代商業合同的模式,建立了師徒合作關係。消費者不僅可以看到經銷商的現場表演,而且可以通過印在商品上的二維碼看視頻,自學簡單的技巧。
短短半年間,郭遠峰的紙翻花身價翻了數倍,一支"紙花"最多可賣20元,而且月訂單量從2萬支上升到10多萬支。
利用疫情導致的市場"空窗期",郭遠峰又為紙翻花做了幾件事:申報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北京錄製了相關電視節目,並對一些造型與技巧進行創新。
"還差得遠呢。"郭遠峰擺擺手說,"上個世紀,紙翻花產業最繁榮時一個月能賣到450萬支,後來差一點消失了。民俗文化要發揚光大,光靠`守`是不行的,開放和創新才是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