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20日電(記者姜辰蓉、李亞楠)中國自古有"衣冠上國"之稱,深具飄逸、古典之美的漢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文化印記。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喜歡上漢服。漢服在化身新時尚的同時,也悄然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新產業。
宋楠挽發戴簪,身著緋紅立領對襟長襖和織金青藍馬面裙。在陝西省西安市的街頭,她亭亭而立,宛若古代仕女穿越到現代都市。"我身上穿的是明代晚期的服飾,長襖、馬面裙在當時非常流行。"宋楠說。
今年37歲的宋楠,20年前開始關注漢服。如今,漢服對她來說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每天都穿著漢服,衣櫃裡有上百套漢服。"宋楠說,剛開始總會被人打量,還有人跑過來問"是不是在拍戲"。現在基本沒有人會覺得怪異,大家對漢服接受度更高了。
在中國,賞漢服、穿漢服已成為新時尚,漢服擁有越來越多"忠粉"。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上,漢服有很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度。海量的視頻短片中,華服雲裳令人目不暇接。
"漢服迷"胡汀洲最喜愛的是一套重達70斤的複製唐代鎧甲,這套鎧甲幾乎完全按照古代工藝製作。他說,"線上上線下,漢服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成立于2010年的西安天星軒服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擁有6名專業設計師和3家實體店。公司董事長張禧松說,2008年他曾創辦過另一家漢服公司,但一件漢服也沒賣出去,半年就倒閉了。近兩年的年銷售量卻可以達到百萬件以上。
張禧松說,漢服屬於歷史的產物,不同時代的漢服具有不同的美學價值。漢服的美主要體現在色彩搭配、材質選擇、配飾點綴、服飾結構等方面。
在歷史長河中,漢服與不同地區的民族服裝相互借鑒、吸收融合,形成了完整的服飾文化體系。
許多專家認為,漢服復興看似"偶然流行"的背後,有著其"時代必然"。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與現代傳播研究所所長王長壽說,熱愛漢服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漢服復興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很多漢服在傳統基礎上添加了現代服飾的流行元素,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西安市人大代表張燕認為,漢服是一種容易復原、老少皆宜、比較直觀的文化元素。在充滿古典氛圍的景區之中,人們身著飄逸、華美的漢服往來,為靜態文物增添了鮮活氣息,也增加了遊客觀光遊覽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1991年出生的鄭惠隆也癡迷"漢服"。他說,近年來,《琅琊榜》《陳情令》等古裝影視作品中的服裝設計越來越精美,《國風美少年》等相關綜藝也越來越多,讓追星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的美好。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表示,漢服作為視覺文化符號,可以更直觀地展示傳統文化。相關部門可拓展相關的閱讀、講座等文化傳播類活動,引導年輕人從喜歡漢服到喜歡傳統文化。
鄭惠隆認為,漢服文化不能一味地傳承,更當契合時代特徵去發展和創新,"期待漢服在我輩手中不斷傳承、豐富和發揚光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