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鄭州12月10日電(記者牛少傑 陸芸 鄭靜霞)資訊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光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看這些崗位,不少人會聯想到科技類公司,但事實上,這是中國一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牧原集團,在為升級養殖設施和方案招聘跨界工程師。
牧原集團位於河南省南陽市,生豬養殖占營業收入99%以上,2018年出欄生豬1100多萬頭。由於豬肉價格上漲,旗下上市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個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近300%,當前市值已接近兩千億元。
"豬價上漲為公司帶來了豐厚利潤,公司獲得了充足的資金升級養殖設施,除畜牧、獸醫等專業工程師外還招聘資訊、演算法等跨界工程師升級養殖方案,提升自動化和智慧化養殖水準,以降低養殖成本和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牧原股份副總經理秦軍說,這次的價格波動挑戰與機遇並存,或將帶來新的產能升級。
在非洲豬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近幾個月來,中國生豬存欄量同比明顯下降,豬肉價格上漲。業內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養豬業正向更高水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轉變,無論是大公司還是數量眾多的中小養豬場,都在積極提升生物安全管控和環境處理能力。
豬肉供應和價格的週期性波動在中國比較明顯。分析人士認為,這與中國小養豬場數量占比大有密切關係。機構資料顯示,2018年前十大進軍養豬行業的上市公司生豬出欄量共4731.67萬頭,市場份額占比僅6.82%。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訊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缺乏標準化規模養殖不僅影響生產效率,還會增加市場波動,因為小規模養殖場往往缺乏控制疾病的技術和設施。
為保障豬肉穩定供應,中國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引導規模化養殖的力度。今年9月,國務院發佈指導意見,到2022年,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左右;到2025年,產業素質明顯提升,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以上。
近期,農業農村部發佈《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三年內再創建120家可複製、可推廣的高品質標準化示範場",總結推廣典型模式,輻射帶動標準化生產水準的提升。
除了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環保養殖的行業共識得到深化。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採取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或就近直接還田利用等方式,解決中小散養戶糞汙處理問題。到2020年底,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在政府提倡下,不少企業正結合地方實際進行綠色養殖的探索。"我們嘗試以100畝土地為生產單元,其中約3畝建下沉式養豬大棚,年出欄生豬約2000頭,產生的糞汙剛好能滿足近百畝農田施肥和改良土壤需要。"河南康龍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世傑介紹。
一些養殖戶和企業正在加大技術投入。常先雲今年54歲,是河南省內鄉縣的一名養豬大戶,現有1900多頭豬存欄育肥。為保證環保達標,她投資50萬元升級養殖設施。
"其中大部分錢都花在了廢水處理系統上。"常先雲說,採用新系統後,養殖場廢水可以實現零排放,"投這些錢是值得的,不能自己養豬污染別人,環境清潔對豬也有好處。"
養殖戶的疫病防控意識也明顯提升。常先雲說,為防控非洲豬瘟,增加了消殺設施和頻次,所有接近養豬場的人員和車輛都要消毒。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說,豬舍清潔是飼養健康生豬的關鍵,使用廢物處理設施可以減少疫病傳播,增強疫病防控能力。
據介紹,牧原公司在每10萬頭養豬場投入近千萬元建設環保設施,並在每個豬舍安裝中央通風系統進行消毒除臭。秦軍說,豬舍健康環境的改善有助於提高生長速度和改善肉質,目前公司正設法優化疫情防控成本。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