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臺灣探險奇人徐海鵬的大陸"山海經":循古人足跡,覽壯美風光

台北
2019-07-19 10:22

已收藏

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石龍洪、何自力)8月,徐海鵬又將從臺灣啟程,帶著15人隊伍前往大陸,目的地是西藏。這只是他每年探險旅行計畫的一部分。近些年,他去過新疆20多次、雲南逾15次、西藏10多次,足跡還遍及四川、青海、內蒙古等地。

從大漠、雪山,到河川、海岸……過去20年間,這位臺灣探險奇人不斷"登陸",追循古人足跡,在山海間觸摸厚重歷史、領略壯美風光。

近日,記者在臺北見到徐海鵬,他個頭不高,身材精瘦,皮膚黝黑,性情爽朗樂觀,言談幽默,就如朋友對他的形容:"逍遙大師,隊伍中的開心果,常常笑開的嘴占了半張臉。"

徐海鵬1959年生於臺灣,祖籍與明代著名探險家徐霞客同屬江蘇江陰。他自小在海邊長大,喜歡逐浪奔跑,喜愛與自然融為一體。

28歲那年,他從400多人中脫穎而出,獲選臺灣"環球徒步"4名成員之一,每天負重30公斤、耗時2年完成了一次"丈量地球"的特殊旅行。這段經歷在他心裡埋下探險的種子。40歲時,他辭去待遇優渥的工作,賣掉名車名表,正式走上專業探險之路。

"當時,家人都以為我瘋了。"回想起當初的選擇,徐海鵬直言,雖然遇到很大阻力,但對自己的堅持從未後悔。

徐海鵬認為,探險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動力,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力量。然而,近代探險為西方世界主導,中國常是被探險的物件。尤其清末,中國淪為半殖民地,西方探險家在中國邊疆地區大肆掠奪文物,他為之扼腕。

"探險要有意志力,還要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中國人骨子裡並非沒有探險精神,張騫、玄奘、鄭和等都是傑出探險家。"1999年,徐海鵬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山河探險協會,他們希望從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尋找探險足跡,規劃屬於中國人的探險活動。

重新探勘沉寂已久的"古絲綢之路",成為協會首要目標。當時,他們規劃前十年的探險主題之一是"鄭和下西洋"。

造古船是個大難題。造訪過40多家造船廠後,他們終於在海南找到8位老師傅,花2年時間打造出全長15.8米、遠洋航行最多可搭乘12人的"鄭和1號"仿古船。為完成計畫,徐海鵬還學習駕船技術,考了船長執照,並10多次到大陸,與專家學者交流,聽取意見。

2007年,該船實現環臺灣島熱身航行;一年後,從臺灣基隆往返江蘇太倉。按照規劃,要完成循"鄭和下西洋"航跡旅行,需經2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港口,航線逾3萬海裡,至少耗時2年。遺憾的是,由於沒有足夠的水手,這項計畫最終被迫"擱淺"。

在徐海鵬看來,那次致敬前人的海上探險活動,不僅為圓自己的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喚醒同胞對民間海事能力的重視,將古人的精神傳承下去。

為追循古人足跡,徐海鵬閱覽了大量古籍資料,籌辦活動有許多外人看不到的艱辛和挑戰,路途中更要應對各種艱難險阻。但他從不言累,樂此不疲。

這些年,徐海鵬逐步將重心轉為帶領更多臺灣朋友來大陸探險。到新疆感受"絲路"風情,去西藏攀登雪山,走進香格里拉,踏訪三江並流處,體會西雙版納……"中國歷史悠久厚重,邊疆風景壯美,將探險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相結合令人心動,最受臺灣朋友喜歡。" "在大陸探險旅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感受大陸同胞濃濃的情義。"

一路走來,徐海鵬交了很多大陸朋友,雲南青年金永剛就是其中一位。2000年,他們在昆明結識。被徐海鵬的探險精神所感動,金永剛許下騎自行車環游世界的心願。

17年後,金永剛完成了夢想,歷時2年,行程4萬多公里。他特意將臺灣作為最後一站,以此"感謝臺灣的師父"。徐海鵬說:"我們一起探險培養的友誼,純粹而特別。" 20年來,徐海鵬到大陸不下50次,親身感受到大陸發生的巨變。"西部地區交通越來越好,旅行更加便利,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到邊疆地區開展歷史文化之旅。"

"每天做一件接近夢想的事。在長年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中,所學習到的樂觀、進取、冒險犯難的精神與堅定的意志力,已深深成為我的精神力量與身體記憶,而這才是我終生的寶藏。"徐海鵬曾在旅行手記上這樣寫道。

談到未來,這位臺灣探險家說,他將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動,老了以後就到山之巔、海之角,安靜地生活。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