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將呈三大變化

中国财富网
2018-06-19 15:02

已收藏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前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速分別實現翻番。《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採訪多家自主品牌車企和多位專家獲悉,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品質日漸提升,尤其是續航里程方面較之前的產品有了大幅增長,加大了消費者購買的信心。展望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逐步調整,新能源汽車產品進一步升級和技術高端化將成為大趨勢,特別是新型動力電池產業化,輕量化,推動智慧網聯化等方面,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迎來突破。

產品性能全面升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佈的資料顯示,我國新能源車產業今年以來保持了高速增長。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均完成25.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05.1%和124.7%。

專家分析稱,銷量的大幅增長是因為不斷提升的技術和產品品質,加大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據悉,近年來,在電池成本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行駛里程從最早的120公里,逐步提升至200公里,再到300公里,一些去年上市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續航里程甚至突破了400公里大關。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車企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淮汽車”)調研獲悉,目前,該企業已系統掌握了電動汽車的電池成組、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及能量回收、驅動與制動電耦合、遠端監控、電磁相容等關鍵技術。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在高比能電池包熱失控安全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已形成擁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產品正向開發能力。

據江淮汽車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續航方面,目前江淮汽車已完成了產品技術升級,開發了多款續航超過300公里的車型,如綜合工況400公里,最大續航達500公里的iEVA50;綜合工況續航達301公里的iEV7S;綜合工況310公里,最大續航達390公里的iEV6E運動版等車型,應對國家政策變化並率先實現量產,iEV6E運動版也成為國內首款最大續航達到390公里的A00級車型。除此之外,綜合工況續航達350公里的iEV7S、綜合工況續航達400公里的iEVA60都已經在研發當中,很快即可批量下線。

除了續航里程的大幅增長外,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提升,充電樁、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水準也在不斷提升,加上產品的外形越來越美觀,人們對新能源汽車也就越來越認可。據充電聯盟資訊和認證部主任劉鍇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目前,各省、區、市公共和私人充電設施保有量在平穩增長,截至2018年5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266231個,從2017年6月到2018年5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8273個,2018年5月同比增長59.5%。

政策走勢引發市場關注

迄今為止,我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出臺了多項強力的支持措施。在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購置稅、實行雙積分管理、購車搖號以及一些地方開展的新能源汽車免停車費、過路費等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為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今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創新等方面或還將連續有重要政策出臺,以推進新能源汽車成本降低和服務品質提升,進一步促進在新形勢下新能源汽車的拓展。

一方面是政策強力推動,另一方面補貼也在逐漸調整。6月12日,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開始正式實施。根據財政部等4個部門此前公佈的方案,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50%不等,低於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

有專家表示,這也意味著一大批技術水準落後的純電動車企獲得國家補貼的額度將大幅減少。新政實施將有效避免行業低水準的盲目擴張,而最終沒有技術含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會被加速淘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的補貼政策可能暫時會對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形成一定影響,但總體來看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產品升級和技術高端化,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良性發展。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逐步調整,同時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以及環保要求進一步提升,碳交易政策出臺的條件日趨完備。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在不久前舉行的2018中國汽車論壇上就表示,在財政補貼調整後,要研究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長期的經營機制,最終實現碳交易。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碳交易政策配合《乘用車燃油消耗量限制》、《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暫行辦法》,將形成“限值標準+核算辦法+獎懲措施+積分交易”的完整制度體系。而通過碳交易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化發展。

未來產業發展或呈現三大趨勢

在業內普遍看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主流企業均加快了新產品上市的節奏。中國品牌方面,2018年江淮汽車有5到6款新車上市,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廣汽、奇瑞等也在加速推新品。外資企業方面,大眾、日產、豐田等外資企業也加快了在中國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步伐。

實際上,目前各大跨國汽車企業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非常高漲。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表示,未來該集團將逐步實現整體產品的電氣化,在每個車系中都將至少提供一款電動車型,未來將有50多款電動車產品。大眾汽車集團CEO穆倫介紹,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大眾汽車集團未來發展重心。寶馬集團也表示將向電動車發起總攻。

另外,在中國,2017年已有十餘家企業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專家表示,一些互聯網企業,對新能源汽車充滿希望、充滿信心、充滿激情,他們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兵,也是鯰魚,給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了活力,成為行業加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業內人士表示,競爭的加劇會促進技術更加成熟,研發成本會隨之逐漸降低,讓企業專注於技術提高並降低價格,讓中國的新能源車真正形成良性增長。同時,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給了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同場競技的機會,甚至還能成為中國汽車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

二是技術升級加快。有車企技術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新能源車技術升級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三大變化。首先是到2020年新型動力電池將實現產業化。其次是輕量化,產業將逐步形成以鋁合金、複合材料為主的整車輕量化技術平臺,推動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鏈形成。再次是智慧網聯化,產業逐步實現駕駛輔助技術產業化應用,形成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平臺。

三是自主品牌將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入推進,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發展也迎來了契機。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的經濟支柱產業,應抓住有利時機,加強國際化合作。

實際上,一些中國品牌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合作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日前,江淮大眾首款量產新能源車型思皓E20X正式下線。據悉,這是一款純電動的SUV車型,搭載了江淮汽車自主研發、行業最先進的液冷電池安全管控技術,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300公里,還進一步強化了人工智慧技術的語音系統等配置。《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時瞭解到,該車型基於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框架打造,融合了西雅特品牌的設計精髓,並遵循大眾汽車集團的品質管制流程,可以說是中德製造業合作的又一碩果。

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告訴記者,首款產品的順利下線,標誌著江淮與大眾的合作專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江淮大眾公司將以此為契機,繼續整合優勢資源,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和產量。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