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佈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對整個糧食改革的形成機制提出了原則性意見,即糧食價格的形成應當貼近市場,同時兼顧農民的合法收益。
在4日國新辦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強調,將價格交給市場,市場主體才會活躍,但須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因此改革還要繼續推進,未來的走勢應是將價格和補貼分開。
陳錫文說:"最低價也好,臨儲價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價格和補貼合在了一起,這就高於了市場價,於是糧商糧販、加工企業等糧食市場主體就不活躍了。但如果把價格和補貼分開,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就可以啟動市場。如果市價過低,政府可直接補貼農民。`價補分開`是基本原則,也是未來趨勢。"
今年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出現了歷史性調整,平均降低0.12元/斤,這是自2008年國家推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價格的首度下調。陳錫文表示,降低玉米的臨儲價是考慮到當前糧價呈現的複雜情況,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也不能簡單化。 陳錫文認為,造成近幾年糧食市場形勢複雜的因素較多,包括我國農業自身競爭力不足、保護政策使糧價不斷走高、國際糧價下跌、貨運問題以及匯率問題等。
"自從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發生後,這個影響延續到2010年以後,全球出現了對大宗產品需求的疲軟。與2011年相比,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價格差不多跌了40%-50%。"陳錫文說。
在國內,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2004年起我國對稻穀和小麥主產區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2007年起實行玉米臨時收儲價,2008年起實行大豆臨時收儲價。近幾年,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格不斷提高,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走向出現了相反的狀況。 糧食價格還受到匯率和海運價格的影響。
近幾年人民幣匯率總體上比較堅挺,今年8月份以後略有貶值。"人民幣匯率堅挺意味著用美元購買的進口農產品會便宜。比如1噸大豆500美元,如果按過去1:8的匯率算,進口時其他成本不計,大概在4000元人民幣。而現在匯率是1:6,同樣500美元買的1噸大豆,進來就剩3000元人民幣了,這就便宜了1000塊錢。" 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多是通過海運進行國際貿易,隨著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導致全球海運價格大幅度下跌。
"2008年從美國墨西哥灣散裝貨運到中國廣州黃埔港的糧食,一噸的運費大概是135-138美元。現在一噸的運費是35美元,每噸運費就便宜了100美元,折成人民幣便宜600多元。"陳錫文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