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中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範區探索打造"雙碳"樣板間

新華社,銀川
2021-03-04 08:39

已收藏




新華社銀川3月4日電(記者于瑤、謝建雯)在位於中國西北寧夏的國能集團大壩三期電廠的集控室內,操作人員正按照電網發來的"曲線圖"指令調峰,以保障電網平穩運行。

"風大、陽光足,新能源起來後,我們火電就要減下來,給新能源發電讓出空間,當新能源下去後,火電就要頂上去,這樣不停地調峰才能保障電網平衡。"企業副總經理邢光文說,"我們雖然是一家火電廠,但現在也要`看天吃飯`。"

2016年以來,大壩三期電廠投入近千萬元進行技術改造,使火電調峰更加靈活。"50%以下的負荷屬於深度調峰,如今我們最高能達到30%,而且可以24小時隨時調節,這對機組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邢光文說。

寧夏地處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風光條件優越,2012年成為中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範區。

由於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寧夏率先在中國以省為單位整合風光、土地、電網接入等條件,編制風電基地和光伏園區規劃,集中佈局建設大型風電場和光伏園區。

近年來,寧夏新能源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閆志彬說,過去五年間,寧夏電網新能源裝機規模從1129萬千瓦增加到2573萬千瓦,與此同時,發電量也從116億千瓦時增加到323億千瓦時,新能源利用率從88%提升至97.6%,處於中國領先。

如今,寧夏每5度電中就有1度是新能源電力。"新能源不僅要建起來,更要發出來,轉化成可再生能源電力,只有真正把新能源裝機轉換成電量,才能實現減排。"自治區發改委能源發展處處長海濤說。

然而,離開火電,新能源也發不出來。中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火電廠眾多的寧夏,一度面臨著新能源與火電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現狀。

為實現"火電少虧錢、新能源少限電、電量穩增長、企業降成本",寧夏率先創新探索抱團交易模式,通過掛牌交易組織火電發電權轉讓給新能源企業。

邢光文說,廠裡原來的很多技術員現在都會報價競標,以獲取調峰許可權。我們已經連續3年參與深度調峰,僅2020年就獲得2億多元的補貼。"深度調峰獲取補貼已經成了廠裡扭虧的主要方式之一。"他說。

截至2020年底,寧夏火電企業通過這一方式獲得收益12.8億元。

許多當地企業順勢而為。寧夏寶豐集團在做強做大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同時,瞄準新能源發力。在銀川黃河東岸16萬畝荒漠化土地上,萬畝有機枸杞園拔地而起,並與枸杞上方1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專案結合,構建了"一地多用、農光互補"的新模式。

據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党彥寶介紹,項目單日發電量近600萬度,每年節約標煤55.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9.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1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20萬噸,為寧夏傳統能源後續發展年增加環境容量約223萬噸。

發展節能低碳、應對氣候變暖是全球命題。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寧夏的新能源發展實踐或將打造中國"雙碳"目標樣板間,為全球低碳節能提供借鑒。

2020年3月,寧夏還在西北地方率先啟動可調節負荷交易,增加負荷側消納能力50萬千瓦,全年增發新能源電量0.63億千瓦時,探索出能源消費革命的新路子。由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牽頭的新能源高效消納綜合技術已經在全國1663座新能源場站及20個省調推廣應用。

除了就地消納,寧夏的綠色清潔能源還通過"西電東送"大通道外送到華北、華東地區。寧夏外送工程送電量連續5年實現百億級階梯式增長,寧夏電網也成為中國首個"外送"超過"內售"的省級電網。

"我們正在積極謀劃推進第三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通道--寧夏至華中(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為新能源電力消納提供空間,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綠電`能發盡發、能送盡送、能用盡用。"海濤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