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評估與展望

中国财富网
2019-12-23 16:22

已收藏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戰略性公共產品。基於“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經濟差異性、生態脆弱性、社會發展水準以及不斷提高的國際環境標準和中資企業“走出去”在投融資方面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這樣,不僅有利於消除“一帶一路”上一些國家的生態環保顧慮,有利於促進《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落實,還能推動全球投融資質量的提升,為全球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出中國日益上升的領導力和國際貢獻,進而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自2016年開始,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令全球矚目。一方面,綠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成為全球亮點,中國在金融界的綠色領導力亦獲得國際讚賞和支持。中國綠色債券實現從無到有、一飛沖天的超常規爆發,全球僅有三個國家建立了綠色信貸統計體系,中國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自2016年中國將綠色金融首次列為G20國家領導人峰會的重要議題之後,全球不少國家漸漸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共識。

綠色金融在中國發展的政策和實踐,可以為“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提供目標、方向和鏡鑒。隨著“一帶一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不斷深入,將形成更有利於綠色金融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更加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近年來的有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提出應該在“一帶一路”發展綠色金融,或介紹“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發展狀況,或者具體闡述某個方面,缺乏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必要性、相關國際實踐以及中國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全面梳理、總結分析綠色金融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關係、發展現狀和未來,有利於建立和形成更為系統化的研究體系,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為進一步的實踐提供參考和指導;而且,更為客觀地闡述中國對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可持續協調發展作出的貢獻和存在的不足,既不使“一帶一路”倡議被汙名化,也不使其中的問題被忽視。

一、“一帶一路”需要綠色發展

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檔,“一帶一路”朋友圈遍佈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五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以“五通”為主要內容,與相關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造福相關國家。

總體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近年來,這些國家經濟呈現出比較快的增長態勢,但污染物排放快速增長,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同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環境相關制度不完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水準相對不高、環保投融資缺口較大,成為制約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瓶頸,亟須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一)“一帶一路”區域的生態環境稟賦有優勢,但脆弱性大、環境績效低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稟賦有優勢。如俄羅斯是世界上森林資源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總量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70%,占全球森林總面積的20%以上。南亞和東南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森林資源和生物資源也非常豐富,孕育了類型繁多的生態系統與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物種,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一帶一路”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成為整個區域、甚至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一帶一路”上多為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和工業化導致大量污染物直接被排放到空氣中去,燃燒化石燃料、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排放等都是空氣污染的原因。人直接暴露在污染了的空氣中,增加了疾病發生的可能。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未來受到城市污染危害的人口將繼續增加。空氣品質還可能影響陸地環境和水生態系統,造成對其他生態環境的破壞。大氣污染的跨境流動擴大了其傳播的範圍,溫室氣體的排放、碳排放的急速增加,造成了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因此,空氣污染並不僅僅是某個國家自身的事情,而是在更大範圍受到關注,甚至成為全球性問題。

此外,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挑戰。北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但占世界39.1%的哺乳類物種、32.2%的鳥類、28.9%的魚類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脅。該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也超出了生態承載力的80%。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幾乎都屬於發展中國家,海洋生態問題長期存在,如氣候變化、自然海岸線大量喪失、陸源污染排放過量、生態災害頻發、漁業資源枯竭等。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使得部分島嶼國家可能被海水吞沒,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是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家。據科學家估計,到2050年,孟加拉將會有2000萬人因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而被迫背井離鄉。在東南亞和南亞沿海國家,陸源海洋污染問題比較嚴重。

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整體情況來看,其環境資源綜合績效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由耶魯大學等發佈的《2018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EP)報告》,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環境績效指數排名中,前10位僅有馬爾他、盧森堡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分別為第4、7位;而後10名卻有馬達加斯加、尼泊爾、孟加拉、布隆迪4個國家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分別為倒數第6、5、2、1位。

(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資源豐富,但能源消費大、效率不高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提供了世界上70.5%的煤炭、54.2%的天然氣、57.9%的石油、47.9%的發電量。東北亞地區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俄羅斯石油總資源量約為177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約為59萬億立方米,煤炭資源探明可采儲量達到1570.1萬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9%,居全球第二位。蒙古國有色金屬非常豐富,覆蓋面積占領土的30%。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中東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可采儲量接近全球一半。土庫曼斯坦擁有全世界第六大天然氣儲量,探明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在世界前10位原煤可采儲量最高的國家排名中,“一帶一路”國家佔據6個,分別是俄羅斯、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和印尼,這6個國家煤炭可采儲量占全球總量約48%。

亞洲清潔能源占比也很高,水能、風能和太陽能占比僅次於非洲。非洲風能和太陽能在各大洲中占比最高,尤其是北非的蘇丹和埃及等國家,不僅清潔可再生能源豐富,也有豐富的油氣資源。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能源資源消費屬於粗放式方式。單位GDP能耗、物質消費、原木消耗、溫室氣體排放量均高出世界平均水準50%以上,而對於單位GDP水泥消耗、鋼材消耗、有色金屬消耗、臭氧層能耗、水耗,則達到了世界平均水準的2倍或2倍以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消費了世界上50.8%的一次能源,包括72.2%的煤炭、47.1%的天然氣、41.1%的原油、40.1%的水電。這些國家生產了全球71.8%的粗鋼,卻消費了占世界70.7%的粗鋼和70.3%的成品鋼材;生產了占世界81.8%的水泥,但消費了占世界83.2%的水泥。

二、“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情況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提出了“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要求,秉持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理念。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會沿襲發達國家主導的原有國際合作模式,而會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與合作夥伴共同探索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並重的合作模式。中國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開發銀行投入運營、發揮作用,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同時,中國通過自身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實踐經驗帶動了“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大發展。

(一)重要金融機構的實踐

1.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AIIB)正式成立,成為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截至2018年12月,成員已經達93個,來自“一帶一路”的小夥伴超過6成。

作為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重點支援基礎設施建設,旨在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且加強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亞投行高度重視綠色增長,在設立之初就將“綠色”理念深深地植入其投資理念和運營中,將運用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創新手段引導更多的公共和民間資本投資積極支持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基礎設施的項目,積極推動環保節能型技術在傳統項目中的推廣和應用,幫助成員國實現可持續發展。

2.新開發銀行

2015年7月21日,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在上海舉行了開業儀式,宣佈將正式營業。新開發銀行是首個沒有發達國家參與的、由新興國家自己建立的銀行組織。

新開發銀行不只是致力於為“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服務,未來要吸納和服務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動新技術的發展。新開發銀行聚焦在金磚國家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更多地關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瓶頸。

2016年7月21日,在新開發銀行首次年會上,新開發銀行行長瓦曼·卡馬特(K.V.Kamath)表示,新開發銀行的DNA已經成功打上了“綠色”標記。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新開發銀行希望借助綠色金融,來推動新興經濟體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其實,早在2014年宣佈成立新開發銀行的《福塔雷薩宣言》曾專門指出要“支持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及普及能源獲取的國際合作”。

新開發銀行開業一年內,打出了一套綠色組合拳,比如發佈首批綠色專案、發行綠色金融債券。2016年4月,新開發銀行公佈了首批貸款專案,規模為8.11億美元,支持巴西、中國、印度和南非的四個綠色可再生能源項目237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每年避免排放二氧化碳400萬噸。2016年7月18日,新開發銀行成功發行30億元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券,成為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在中國發行的首支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將專項用於金磚國家、其他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綠色產業專案。

3.絲路基金

2014年12月29日,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成功註冊並開始運行,註冊資本400億美元,並在2017年獲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是我國專為“一帶一路”特設的主題性中長期開發投資基金。

絲路基金不斷進行開拓創新,為綠色項目的落地提供投融資便利,支援“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綠色和諧發展。第一,提供更合理的融資條件和結構,促進綠色專案落地;第二,在項目評估和投資後管理中宣導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第三,不僅關注綠色項目“走出去”,更關注綠色項目“引進來”;第四,絲路基金是我國利用自有資金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創新性探索,在投資中關注期限更長、短期收益率較低但中長期收益較穩定的項目,與綠色環保類專案的投資週期相匹配。絲路基金首單投資中巴經濟走廊的卡洛特水電站清潔能源項目,為巴基斯坦不僅提供特別優質的清潔能源,還會提供超過2000人的直接就業崗位,同時也會大大地促進當地電力配套行業的產業升級和協調發展。這個項目成為絲路基金積極圍繞“一帶一路”重大投資領域和專案,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的效益與風險進行綜合權衡後快速實施的經典樣板。絲路基金參與的迪拜哈翔清潔燃煤電站項目獲得了行業領先的基建能源領域融資資訊平臺IJ Global評選的“中東及北非2016年度電力交易”年度大獎。迪拜哈翔清潔煤電站專案為綠地開發PPP專案,總裝機容量2400兆瓦,採用超超臨界燃煤技術,符合歐盟及國際金融公司最嚴格的工業碳排放標準。

(二)中國對“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大發展的帶動

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中國主動運用綠色金融引導金融資源投向綠色產業,控制並減少污染型投資。近年來,中國初步形成了系統性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框架,是第一個定義綠色信貸和在國家層面推出綠色債券標準的國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在綠色資產定義、綠色項目激勵機制等領域,中國也走在國際前列。中國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積極發揮影響力,致力於將綠色金融逐步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促使綠色金融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新型手段,進而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的綠色化。

一是運用G20平臺推廣綠色金融,組織開展國際性的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理念和發展。

2016中國利用主辦作為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的契機,首次在領導人峰會上討論“綠色金融”議題,並將由中國和英國作為共同主席的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撰寫的《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成功列為G20峰會成果。

中國在綠色金融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成果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後廣受關注,在全球的領導力明顯提升,受邀在G20的2017年漢堡峰會、2018年布宜諾賽勒斯峰會上繼續和英國一起共同主持G20綠色(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

目前,綠色金融已成為全球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計畫考慮、開始發展綠色金融,形成“環球同此涼熱”的盛況。蒙古國、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已經或開始制定本國的綠色金融發展規劃,並邀請中國參與。

二是中國大力發展綠色債券,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之一;並積極在國際市場上推動綠色債券的發展。

據統計,2018年,中國發行人在境內和境外市場共發行了2826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同比增長12%,占全球18%。短短三年,我國境內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已經接近6000億元,規模也位居世界前列。

2015年-2019年,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在境外市場發行綠色債券、氣候債券等,募集所得資金主要投放在“一帶一路”的綠色項目上。

在中國的帶動下,不少國家開始發行綠色債券。2017年斐濟、尼日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首次發行綠色主權債券,使2017年成為“一帶一路”綠色主權債券元年。2018年,印尼發行12.5億美元的5年期綠色主權債券,成為第一個在國際市場發行綠色主權債券的亞洲國家。

三是中國大力支持和推動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上的交流、研討、和合作。

中國積極向“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推廣和交流綠色金融,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以來,中英兩國在每次經濟與財金對話中均寫入綠色金融合作有關成果,並通過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聯合成立的綠色金融工作組,推動兩國深入研究和發展綠色金融。2017年,中法兩國首次將綠色金融合作寫入對話成果。

2017年3月,泛美開發銀行(IDB)組織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八國政府和金融機構來華訪問,雙方就發展本地綠色金融市場深入交流經驗。雙方表示希望未來在綠色金融能力建設、“一帶一路”、研究網路建設方面上開展深入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

中國積極參與由國際金融公司(IFC)支援的、主要有多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監管機構和銀行業協會參與的可持續銀行網路(Sustainalbe Banking NetworkN),向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介紹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經驗和案例,幫助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建立將綠色金融納入到政策和業務中的頂層設計框架和具體實踐評估方法。

2017年中國等8個國家的央行與金融監管機構發起成立了“央行綠色金融合作網路”(Central Bank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討論在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央行等監管機構的作用。截至2019年4月底,NGFS的成員數量已擴展到36個,大部分來自“一帶一路”。

三、“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展望:進入共生發展新時代

在全球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發展綠色金融將具有巨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杠杆效應。發展綠色金融是中國國家戰略性優先事項,也成為相關國家的發展共識,獲得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將有力地推動“一帶一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進入共生發展新時代。“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將呈現中國和一些國家助推、一部分帶動大多數國家發展,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趕學比超、各具特色的局面。

(一)“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潛力巨大,估算規模在百億元人民幣左右

“一帶一路”建設致力於提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跨境綠色投融資的機遇處於巨大的風口之上。“一帶一路”的綠色投資,僅能源領域就有超過5萬億美元的投資前景。隨著全球對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的日益深入,尤其是綠色基礎設施的鎖定效應,將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需求和推動。

金融機構將在相關能力建設支援的可獲得性明顯提升下,認識到綠色金融不僅僅是環境社會責任,而是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水準的重大戰略發展方向,從而推動金融機構從“不知道什麼是綠色”,到“部分綠色”、到“全綠”,從“淺綠”、到“中綠”、到“全綠”。

可以說,“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綠色金融發展,不僅是從量上有數十倍的發展潛力,還將在質上實現全綠。

(二)“一帶一路”環境治理將受益于綠色金融“中國標準”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首倡之國,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建立綠色金融的“世界標準”,不僅可以繼續提升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水準,還將大大提升“一帶一路”環境治理能力。2019年2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和國家能源局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進一步厘清綠色產業邊界,明確概念定義、形成統一標準,將有限的政策和資金引導到對推動綠色發展最重要、最關鍵、最緊迫的產業上,並將推動建立《目錄》同相關國際綠色標準之間的互認機制。2018年11月,為推動“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中英兩國機構發佈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將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供參與“一帶一路”投資的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自願基礎上採納和實施。

中國通過制定和推廣中國綠色金融標準,提升“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的共識度和便利性,降低資本在綠色產業上跨境流動的成本和阻礙,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系統化、標準化,推動形成全球全球化的綠色金融市場,提升“一帶一路”環境治理。

(三)綠色投融資評估工具、成本和收益核算及分攤、風險定價和分擔將不斷做深做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大寫意”到“工筆劃”、逐步走深走實,綠色金融作為靈活的市場手段,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的“一帶一路”投融資決策過程之中,需要進一步應用理論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的綠色投資評估工具,通過准入和評級等手段引導企業開展環境友好型投資,循著“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方向開展綠色投融資。

綠色成本與收益的不匹配、經濟成本內部化和環境效益外部化的矛盾,將嚴重制約“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發展。通過研究、探討和實施解決綠色投融資的成本分攤和收益分享的共用機制,開發創新型的綠色金融工具,將為“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帶來多樣化的產品、服務和管道,助力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持續的需求和動力。

“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脆弱性以及人民對生態環境較高的期待,意味著“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對環境風險、金融風險的定價和分擔有較高的需求。綠色保險、綠色投融資擔保等其特有的生態環境風險規避、轉移和管理,通過相關綠色風險服務和產品創新,實現環境風險專業化管理,推動綠色投融資的順利進行。通過把保險資金獲得的大體量、長週期資金配置到綠色專案上去,實現資金和項目期限的匹配,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民生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保駕護航。

(四)環境等資訊披露更為規範透明,各界綠色偏好明顯提升

環境等資訊披露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持續強化環境等資訊披露,可以提升綠色專案經營管理透明度,滿足金融機構日益嚴格的ESG方面的監管要求;滿足利益相關方及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的需要;發現與環境相關的市場機遇,滿足與環境風險管理相關的需要;有助於發揮金融仲介和第三認證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作用,推動相關各方履行社會責任,加速金融和經濟的綠色化進程。

2017年12月15日,第9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鼓勵兩國金融機構參照氣候相關金融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的建議開展環境資訊披露試點工作,為此,2018年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聯合組織10家參與試點的中英金融機構共同探討環境資訊披露的具體內容、方法和時間表,共同目標旨在統一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實踐和環境資訊披露方面的共識,引領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實踐,提升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水準,以試點工作成果為中英金融業乃至全球金融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同時,發揮金融機構的仲介作用,推動企業微觀主體改善環境表現,從而促進經濟綠色轉型和發展。

四、結論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環境特點和經濟發展需求,凸顯綠色發展對於相關國家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全球環境治理、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具有重要意義。綠色金融不僅能夠推動金融機構引導更對的社會資金進入“一帶一路”綠色產業中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達成全球共同的生態環境關切和建設美麗新世界,還能夠以更高標準、更好品質的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產業和專案的開發、設計、運營,滿足投資者對金融機構關於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推動“一帶一路”金融體系的綠色化。

五年來,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不少相關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較多的理解、支持、參與和發展,由主要以中國牽頭拉動,逐步發展到一些國家和地區自主融合到“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中來。但是目前來看,“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發展還需要不斷挖掘發展潛力,才能更好地滿足巨大的需求;需要相關各國繼續發展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和基礎設施,才能更好地解決生態環境的“義”和金融市場的“利”之間的平衡;需要開發更多的綠色投資評估工具、形成更好的成本、收益、風險的計算、分攤機制,才能更好地開發出適宜的、創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需要更為透明、開放的環境資訊披露制度、公平、合理的綠色金融標準,才能形成更具公信力、更適宜國際資金開展投融資活動的“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大市場。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各個國家,由於生態環境的一體性,而發展到綠色金融的共生發展,國際資金與綠色產業的水乳交融,最終進入綠色金融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綠色金融”。由於中國首倡“一帶一路”,以及中國在綠色金融的發展水準和國際領導力,對於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責無旁貸,和相關國家一道,齊心協力,充分發揮好綠色金融的優勢,推進“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進入共生新時代,實現“一帶一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曹明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部副主任、生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