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股價低於面值”退市規定為何尚未發揮效力?

中国财富网
2018-09-06 09:40

已收藏


2012年A股祭出連續低於面值20天退市的鐵法,至今還沒有將一家公司鍘落馬下,總有公司能想出辦法擺脫股價危機,這個借鑒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經驗的政策,在A股似乎成了沒有用武之地的擺設,而中弘股份最近的市場表現,反而讓人相信,此條政策給了市場炒作的由頭。

中弘股份因為業績大跌,創始人也外走避險,股價低於1元多日。按照規定,連續低於1元20日就退市,市場認為這家公司一定會想辦法,果然,前一段時間發公告要和加多寶合作,後來成了一場鬧劇,股價漲了又跌,但有意思的是最近三日,在和加多寶的合作泡湯之後,逃散的資金又聚集起來,中弘股份昨日漲停終於站在1元位置上,退市又有了20個交易日的寬限。

儘管股價低,但因為股本大,中弘股份目前仍有84億元的市值,誰能相信這麼大市值的公司,僅僅因為股價低於1元就要被摘牌?處理的力度比那些因為三年連續虧損的企業還要大?即使暫停上市,經過一段時間整理,還可以謀求恢復上市。

市場正是考慮到種種不可能退市的因素,才去炒作中弘股份,越是快到1元以下20天的關口,炒作的氣氛越濃厚。

連續低於面值20天退市這一政策在2012年出臺,政策出臺當年,就出了轟動性的新聞,有些B股公司紛紛大跌,跌破面值,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閩燦坤B,該公司股價連續多日在面值之下,後來通過6股縮為1股而解除危機。

最近一個仙股是*ST海潤,發佈完2017年度業績大跌的公告後股價就連續跌停,跌破1元後並沒有止跌的苗頭,公司果斷停牌籌畫重大資產重組,一直停牌到現在還沒有複牌。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到,仙股公司有不少辦法避免退市,比如縮股,中弘股份和*ST海潤都擁有龐大股本,縮股一下也未嘗不可,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和*ST海潤一樣宣佈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等到有了好時機再複牌,有白衣騎士更好,即使沒有白衣騎士,也有可能因為市場轉暖而被投資者抬升到1元的安全線之上。中弘股份儘管引入白衣騎士失敗,但還可以使用縮股術和停牌術。

出現仙股,有時是因為市場環境太差,有時是因為面臨退市風險,股價跌到面值以下,但更多的暫停上市甚至退市股,在暫停上市和退市的最後一個交易日,股價也會遠遠高於面值,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2001年至2017年,A股退市公司有93家,基本上都是因為欺詐上市、虧損、財務造假等問題。A股在交易方面也有強制退市規定:如成交量、股價、股東人數低於某一數值時,將觸發強制退市,但至今沒有出現因此而退市的案例。

連續20日低於面值退市,和美股市場類似,2001年以來,紐交所平均每年有128家上市公司退市,平均退市率為6%,納斯達克平均每年有303家上市公司退市,平均退市率高達10%。美股每年退市數量甚多,有一半是主動退市,一半是被動退市。美股也有為了保持上市地位而縮股的情況。

國際市場的退市標準,一般都集中在總資產規模、持續經營能力、財務狀況、公眾股東數量和占比、交易額等指標,當然還有是否違反法律、信披義務等。

在仙股是否退市上,港股也算獨樹一幟,香港資本市場注重自治。港股公司可以無限制的增發,拆分和合併,股本可以從幾千萬不停增發,發到幾百億,股價跌到1分,很多莊家通過配股和縮股賺取散戶的錢,監管方對公司各種玩法不太做實質審查,認為市場會自我淨化。

港交所也曾有過行動想改變這種面貌,2002年7月港交所發佈細價股除牌機制諮詢檔,包括提出將股價持續30個交易日低於0.5港元的公司從主機板除名,結果引發百股狂跌,市值蒸發百億元,除牌機制最終也沒出臺。去年老千股大跌,有傳言稱監管者將整治老千股,但此後也沒了下文。

A股監管者規定交易價格要高於面值,規定一定成交量,這也是為了讓優秀公司留下,落後公司退出,從而讓市場優勝劣汰。從目前看,這些政策的威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反成為炒作由頭,這不是制定者的初衷,也不會長期如此。市場長期演進,一定會出現不少股價跌破面值扶不起來的情況,這個政策就會發揮威力。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