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上海自貿區報告:試驗出全球經濟治理中國策

中国证券网
2016-09-29 09:50

已收藏


□ 三年間,上海自貿區圍繞制度創新形成了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著眼於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開放創新制度、與開放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 三年間,上海自貿區兩批創新事項複製推廣。擴區前,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61項制度創新事項。擴區後,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形成了宏觀審慎境外融資制度、出口退稅無紙化管理、智慧財產權“三合一”行政管理執法制度等38項改革經驗,已經相關部門評估後推廣。其中,10項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7項在其他自貿區範圍內複製推廣,21項在上海範圍內複製推廣

  
一紙負面清單從東海之濱誕出,聲貫神州大地。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啟航,讓我國有了第一份負面清單。如今,這份一再縮減的負面清單已放在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桌上,並於10月1日起在全國推行。

  
在開放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經濟,從未像今天這樣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在全球坐標系中聯通中外。為國試驗,上海自貿區應運而生,試其優,汰其劣,控其險。

  
奮楫爭先,三年為期。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制度體系和地方政府治理體制,得以率先改革探索,初得堂奧;一批制度創新系統集成成果已經逐步在全國複製推廣,先行先試、示範引領、服務全國的預期目標基本實現。發軔於28.7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貿試驗,如今已在11個自貿試驗區共計1400平方公里的版圖上金風浩蕩。

  
探道淵微、蹄疾步穩。自貿區每一回求索和創新,都昭示著中國開放的胸懷、與世界互聯互通的責任與熱望。中國參與世界經濟治理的大門已打開,自貿區所累積的制度經驗,在更高更廣的平臺之上玉成“中國方案”,迎來的定將是更美好的世界!

  
120.72平方公里遍開制度創新之花

  
“現在,我和我們法務部同事去自貿區辦理對外投資審批,只需要5個工作日就能拿到備案證書。”回想起入駐上海自貿區後的點滴,藥明康得集團財務部高級主任王繼超感慨道,這與原先三個多月才能拿到證書相比,時間大幅縮短。

  
三年來,從檢驗檢疫方面針對動物源樣品的審批放寬制度,到金融方面的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FT自由貿易帳戶建立,都讓藥明康得對自貿區制度創新深有感觸:公司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企業的獲得感得到了資料印證。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曹琦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上海自貿區掛牌三年來,受益於全球多管道資金,工行分賬核算單元為自貿區企業提供的融資利率比自貿區外下浮了10%。在工行,峰值時每天開設FT帳戶數量接近百戶,在經歷2015年擴區後,銀行自貿區的客戶類型已遍及各行各業。

  
“自貿區成立三年來,作為銀行從業人員,我能感受到,企業在跨境融資方面確實受益了很多,便利了很多。”曹琦告訴記者,工行今年1月至8月從境外拆入的資金量超過200億元,與境外金融機構辦理的金融交易量近500億元,都直接或間接用於企業的跨境投融資和風險防範。

  
在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看來,三年來的改革,圍繞制度創新這個核心,上海自貿區目前已主要形成了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著眼於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開放創新制度、與開放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這五大框架如今正滲透進更多實體企業及經濟活動中。

  
“從我們的客戶類型看,保險、證券、財務公司等金融領域,貿易、倉儲、運輸等國際貿易領域,科技、醫藥、互聯網等高新技術領域,已構成了自貿區業務驅動的三駕馬車。”曹琦說。

  
說起自貿區成績,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如數家珍:上海自貿區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全國第一”,例如推出自由貿易帳戶體系、人民幣跨境借款政策、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政策,開展航運保險產品註冊制、推出金融創新監管互動機制以及發行了國內首單保險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貿區改革的重頭戲,也被視為上海自貿區改革中的最大挑戰。上海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甯說,目前,上海自貿區已基本形成以宏觀審慎管理為基礎的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體系,在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建設以及風險防範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與此同時,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金融業的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加深,金融機構的發起主體更加多元化。今年,賽領國際投資基金(上海)有限公司、華興資本申請設立證券公司相繼獲批。金融機構的類型也更加多元化,如上海保交所獲批成立、中國信託登記有限公司獲批籌建等。

  
截至2016年7月底,共有790家持牌金融機構和約7700家各類金融服務企業入駐自貿區,為區內企業提供各項金融相關業務。

  
創業氛圍更好了,營商環境更優了,開發建設更快了。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世博管理局副局長、世博地區管委會主任袁濤親眼目睹著這樣的變化。

  
去年4月,上海自貿區的覆蓋範圍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了120.72平方公里。

  
曾經的世博B片區,在被納入自貿區範圍後,28棟央企大樓正拔地而起,加上A片區4棟央企大樓即將開工,世博地區共計將有32棟央企大樓。中國商飛、中核集團等16家央企已順利落戶,大連萬達集團等10多家民企已表達入駐意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上海保險交易所已明確選址世博地區。根據規劃,世博地區未來要打造的是“世界級中央公共活動區”。

  
創新試驗的“良種”撒向全國

  
最近一段時間,多家兄弟省市部門來到上海保監局學習瞭解自貿區發展經驗。而作為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吳益強與兄弟分行之間的互動也因上海自貿區而增加。“我們已多次接待兄弟分行交流研討或跟崗學習,分享創新案例和業務經驗。”

  
自貿區探索的重要意義在於試驗成果的複製和推廣,以負面清單為代表的成功經驗已為全國其他地區所用。2014年,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由設立之初的190項調整減少至139項;2015年,在自貿區擴圍之際,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區使用同一份負面清單,該清單又減至122項。2016年10月1日,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將推及全國。

  
負面清單模式釋放出的制度紅利有目共睹,更多的制度創新仍在不斷取得進展。

  
經過三年的努力,上海自貿區已逐步成為全國銀行業監管制度創新的重要孵化基地。上證報記者從上海銀監局瞭解到,該局大部分制度創新事項獲得了其他自貿區乃至全國的銀監會派駐機構的複製推廣。

  
其中,離岸業務經營授權、區內機構和高管准入簡化、自貿區特色監測報表、自貿區業務風險評估指導意見等四項細則,已獲中國銀監會批准在廣東、天津、福建等地自貿區複製推廣。全流程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相關重要創新措施和信用卡“剛性扣減”機制,銀監會已明確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銀行業務創新監管互動機制,為福建廈門銀監局自主複製推廣。

  
如今,伴隨第三批自貿區名單的出爐,中國的自貿區版圖已經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了1400平方公里,形成沿海和內地多點開花之勢。上海所探索出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路,讓中國更廣大區域在與世界經濟接軌時少走彎路、快步向前。

  
除了擴區前已明確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的61項制度創新事項外,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形成了宏觀審慎境外融資制度、出口退稅無紙化管理、智慧財產權“三合一”行政管理執法制度等38項改革經驗,並已經相關部門評估後推廣。

  
這38項改革經驗,已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10項,在其他自貿區範圍內複製推廣7項,在上海範圍內複製推廣21項。目前,上海自貿區還在重新梳理總結可供下一步複製推廣的改革事項。

  
“上海自貿區為其他自貿區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充分發揮了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的重要平臺作用,實現了金融制度的創新性、金融政策的複製性、金融主體的多樣性、金融服務的高效性、金融資金的便捷性和金融風控的安全性。”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副行長兼外匯局副局長劉通午對上證報記者說。

  
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管委會相關人士也表示,平潭自貿試驗區建設之初,自貿考察、培訓首選上海,主動複製推廣了上海自貿試驗區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經驗,有效推動了平潭自貿區建設。與其他自貿區相比,上海自貿區擁有經濟基礎好、創新人才多、國際影響大等優勢,投資環境逐漸優化,通關流程不斷簡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初步形成,未來自貿區建設將會取得更大成效,推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事實上,除了向其他自貿區複製推廣成功經驗,上海自貿區改革的“良種”已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

  
新疆阿拉山口常務副市長狄永江告訴上證報記者,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先後3次派工作小組赴上海自貿區學習,成功複製推廣“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簡化無紙通關隨附單證”和“簡化統一進出境備案清單”等三項監管創新制度。

  
“自2014年6月18日封關運營兩年以來,阿拉山口綜保區進出口貿易呈現逆勢增長態勢,區內註冊企業達到120家,累計監管進口貨運量104.9萬噸,貿易值32.6億美元。分析原因,這與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創新制度不無關係。”狄永江說。

  
南開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中國自貿區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棟評價稱,應該看到,上海旨在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打造市場經濟運行環境方面的經驗和有效措施,對周邊乃至全國都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這是中國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既定目標。

  
自貿區戰略擁抱“大未來”

  
在一批經驗得到複製與推廣的同時,長期駐紮於上海自貿區的夏平建則看向未來。他是數位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總經理。

  
目前公司已首次走完了從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專利部署、專利池組建、許可運營、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閉環,這是中國“首例”及“特色”。

  
在他看來,中國由製造大國和貿易大國向創新大國和貿易強國轉型,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智慧財產權是未來企業開拓市場、獲取高附加值的關鍵武器,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關鍵技術專利的形成、轉化等方面,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還有很大空間。

  
夏平建的判斷與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中國WTO事務諮詢中心總裁王新奎不謀而合。他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體制創新之路應當重視知識資本投資,而知識資本已不單單是科研及研發工程等,而是擴大到了電腦化資訊、創新性資產以及經濟能力,包括電腦軟體、電腦化資料庫、科學研發、創新性資產、設計、品牌權益、公司特定的人力資本以及組織結構等。

  
“上海自貿區要保持先發優勢,建設開放度最高、便利化最優的自由貿易園區,需要進一步對標全球發展,搶佔知識資本競爭高地。”專家認為。

  
可喜的是,上海自貿區敏銳感知到了這種變化。 一位元知情人士對上證報記者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貿區改革中,將探索構建強化價值鏈升級的制度支撐,將“以科創中心建設提升全球價值鏈高端競爭力,包括完善體制機制,助力科技創新型企業建立上市通道,發展跨境研發,推動股權投資企業開展境內外雙向投資,鼓勵商業銀行為科技企業融資服務,降低企業資金成本。”

  
而在保險領域,上海保險業深化改革創新的重點將發力于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告訴上證報記者:“未來我們要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保險標準制定,提升定價權和話語權,這才是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體現。”

  
在剛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類似的“中國聲音”便傳到了世界各地。

  
商務部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對上證報記者表示,G20杭州峰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引領國際規則等方面開始起步。而上海自貿區等成功試驗的經驗,完全可以堅定我們推進進一步國際化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引領世界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是一個過程,自貿區戰略等實施將逐步確立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在G20杭州峰會前夕,中國宣佈新建7個自貿區。中國的自貿區數量三年間從1個增加到11個,試驗面積從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400平方公里。

  
“這也是自貿區試驗最大的收穫,為中國未來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引領國際規則的建立,發揮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積累了經驗,或者說,起到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霍建國說。

 
改革致遠,砥礪前行。從上海自貿區到新一批7個自貿區,中國的自貿區戰略從嶄新的改革座標點再度出發,在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擁抱“大未來” 。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