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中國告訴世界:未來五年這樣發展經濟

中国证券网
2016-03-22 08:55

已收藏


伴隨“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正式公佈,中國開啟嶄新的五年征程。

中國經濟新舊動力正在加速轉換的今天,供給側改革、新型城鎮化及對外開放新格局等熱詞描述著中國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以及厚植發展優勢的路徑。

在19日至21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央行、財政部、商務部、環保部、工信部等部門領導的身影輾轉在各個會場間,從不同領域描繪著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他們傳遞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也向世界亮出了中國的聲音和底氣。

供給側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同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之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展望新的五年,中國將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動力轉換等因素都可能改變已有的經濟變數平衡關係。中國已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在保持總需求適度增長的同時,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更有效地應對經濟再平衡帶來的挑戰。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這正是供給側改革或供給側政策調整的核心。

供給側改革命題的提出,意味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進入了新的境界。他表示,推進供給側改革,關鍵在於減少政府直接參與資源配置,在供給側改革的戰略轉型過程中,政府目前面臨六大任務。第一,通過深化改革,促進市場逐漸完善,創造讓企業和市場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第二,穩定宏觀經濟。第三,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第四,加強市場監管,保障公共競爭和維護市場秩序。第五,促進共同富裕。第六,彌補市場失靈。

而結構性改革需要穩定的宏觀環境。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調低至6.5%至7%。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儘管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

徐紹史介紹,中國將不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強化經濟走勢的預測、監測、預警,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和價格政策的協調配合,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

而經濟發輾轉型的根本之道在於創新,“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備受國際矚目。工信部部長苗圩透露,要把“中國製造2025”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核心抓手,正在抓緊編制與其配套的11個行動計畫,謀劃未來3到5年的工作。

財政金融方面的改革同樣重要。央行行長周小川強調,中國需要豐富的金融機構體系,未來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需要進一步推進中央和地方財稅管理改革,這是下一步的改革重點。

而建設“綠色中國”,既是中國所需又將造福全球。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推廣綠色信貸,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通過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協力廠商治理等,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建立健全排汙權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場。

新型城鎮化為經濟聚動能

經濟的平穩發展離不開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應和需求是相互關聯、依存、外溢及發展的兩個方面。

李克強總理曾指出,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中西部地區發展有巨大的潛力和迴旋餘地。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準,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在“提速新型城鎮化”分組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表示,提速新型城鎮化,著力點和關鍵點在城市,要把握好城市發展規律,需要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實現三個轉變。第一是從注重量變轉向注重自身。第二是從注重紅利轉向保障福利。第三是從注重城市的競爭,轉向城市的競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則表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各種生產要素,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怎麼樣流動起來,這是中國下一步城鎮化過程中需要體制改革或者是政策調整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看,城鎮化率的提高代表著經濟轉型的邁步。王一鳴便指出,期盼多年的經濟轉型已有實質性啟動。目前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5%,高速鐵路和公路網建設使城市間要素流通更為便捷,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各國

在全球經濟仍未從金融危機中完全復蘇,政策工具效果仍待探索的當下,中國的改革倡議存在著現實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陳昌盛認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強調提高供給適應需求的靈活性和能力,使供給更適應需求,在更高的水準上建立供求平衡。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自身不斷反思的現實選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這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底氣。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今年有信心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外貿回穩向好的目標。中國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十三五”期間將實施“優進優出”的戰略,加快把中國建設成貿易強國的步伐。

高虎城說,“一帶一路”戰略是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是推動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和平發展的中國戰略。下一步中國將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將“一帶一路”的倡議與相關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行對接,共同打造路上經濟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支點合作。

來自業界的聲音更具體地描述了這種期待。

“把中國高鐵網繪在一張圖上,看到的是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城市,也可以說是個‘中國城’。未來,更快的速度會把地球變成一個超級‘地球城’。”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奚國華表示,古絲綢之路推動了沿線各國經濟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初步嘗試。

在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總裁植玉林看來,“一帶一路”企業的“國際范兒”很重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要增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從向另一個國家輸出的“1+1”模式,向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全球配置資源的“N+1”模式轉型。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表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中國的發展將為各國帶來更多擴大市場和投資的合作機遇,讓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各國。

今年中國將在杭州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而中國也將和各成員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把二十國集團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推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