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中國經濟迎"開春"之三--歐美觀察家呼籲抓住中國經濟的"暖風"

北京
2016-02-18 20:15

已收藏


開年以來,國際輿論中不乏對中國經濟的懷疑和唱衰聲。但也有歐美觀察人士近日接連刊文指出,不應誇大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中國經濟轉型也帶來新機遇,要抓住中國經濟帶來的"暖風"。 記者梳理今年以來的法國輿論發現,法國各界注意到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困難,但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其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中國實體經濟基礎較為穩固,市場擔憂情緒過度。法國銷量第一的《費加羅報》近期在多篇分析報導中說:"中國經濟確實在刹車,但並不是急刹車……大多數經濟學家更傾向于認為中國經濟是穩健的。" 代表了法國社會對中國經濟主流認知的《回聲報》曾發表社論稱,西方應習慣中國經濟出現的調整,不應誇張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

第二,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工具管控"系統性風險"。比如,對於各方廣泛關注的中國樓市,中國政府將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並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費加羅報》認為,相關改革推進後,隨著數百萬農村家庭湧入中小城市產生居住需求,中國樓市的風險將會降低。 法國信用保險巨頭科法斯集團經濟學家沙爾利·卡蕾說:"我們認為,中國政府能夠及時行動,並能夠在必要情況下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科法斯至今給中國的信用評級仍是較高的A4級,這一評級意味著中國經濟"風險可控"。

第三,中國經濟轉型穩步推進,經濟結構逐步優化。《費加羅報》報導稱,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約50%,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工業……"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再平衡正在很好地推進"。 卡蕾認為,對於中國經濟應當全面認識,挑戰與機遇並存才是中國經濟的真相。 法國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的種種理由中,最為關鍵的是,中國經濟"減速換擋"非但沒有讓法國人感受到"寒潮",反而體會到經濟"暖風"。 法國一家知名投資基金會的董事長哈威爾·馬林說,儘管中國經濟放緩,但他領導的基金對於投資中國越來越重視,他由衷地感受到中國市場的機遇在增加。

中國日益興起的環保、文化、旅遊等產業,更已成為法國輿論關注的"香餑餑"。"法國企業瞄準中國垃圾桶中的商機"、"法國中小企業搶灘中國綠色市場"等報導頻頻出現在法國媒體上。《回聲報》今年初甚至用整版報導中國電影市場。據法國電影協會統計,中國2015年超過美國成為法國電影的第一大國際市場。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近日也報導說,雖然目前增長放緩,但中國經濟仍體量巨大,並提供著相當大的機遇。消費正在形成支撐,特別是電子服務和電子商品類的消費。2015年,服務業成功吸納了製造業的失業人員。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日前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舉行的中國經濟研討會上說,儘管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並未處於"硬著陸"的邊緣,中國經濟轉型仍在進行。他說,不要低估中國實體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其實際表現比西方觀察人士描述得要"好得多得多"。

高盛公司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芬日前接受了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的採訪,當被問及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時,他說,儘管20世紀屬於美國,可也有其經濟失敗的年份,2016年全世界的商業企劃案將被重寫。大多數企業老總將發現,中國的減速只會小小地影響一下他們,最勇敢的人將視之為機遇。 "世界正在恢復正常,"前德國央行行長、現任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董事會主席阿克塞爾·韋伯接受德國《經濟週刊》網站採訪時說。他對中國的事情非常樂觀。"目前中國在進行艱難的調整,但調整的方向是對的。" 韋伯說,中國已經在由重工業向服務業經濟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步伐--最終中國和世界都將從中受益。為了強調他的信心,他補充說:"今後5年,我們將把在中國的工作崗位增加一倍。" 不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歐美相當一部分人士對於中國經濟現狀的認知。有觀察家預測,隨著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中國經濟將進一步撥雲見日,這種認知也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同。(綜合本社駐巴黎記者韓冰,駐華盛頓記者高攀報導)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