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滬港通周年交出平穩安全答卷 資本市場將迎互聯互通新時代

北京
2015-11-17 17:16

已收藏


作為連接滬港兩地證券市場的特殊橋樑,滬港通17日迎來"周歲"生日。儘管一年來期待的火熱交易氛圍並未如期而至,但作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窗口",滬港通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平穩和安全的答卷,為內地市場與其他市場互聯互通提供了借鑒和啟發。

"以最小制度成本換取最大市場成效"的重大創新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中正式開閘。基於"本地原則"的機制設計,滬港通讓兩地投資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場的法律法規、交易習慣投資于對方市場,因而被視為"以最小制度成本換取最大市場成效"的重大創新。

截至10月底,滬股通額度共使用約1420億元人民幣,占總額度的47%,成交總金額約為14750億元人民幣,最高單日成交額為234億元人民幣;港股通額度共使用約890億元人民幣,占總額度的36%,成交總金額約為7210億港元,最高單日成交額為261億港元。

幾乎與滬港通開閘同步,內地股市走出一波"快牛"行情,表徵兩地市場估值差異的恒生AH股溢價指數今年7月初曾一度飆升至154.11點的歷史高點,11月16日收盤仍高達約140點。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坦言:"雖然滬港通成交未見火爆,但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周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在李小加看來,滬港通成交量並非關注重點,尤其是在開通初期,運營的平穩和安全才是關注的指標。在這兩項指標上,滬港通給市場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內地和國際股市暴漲暴跌期間,滬港通這座大橋依然結實穩固,成功地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

滬港通推進中國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雙向開放

滬港通運行一周年,已踐行了當初打開這扇大門的初衷,即兩個市場的互聯互通,實現金融中心"1+1>2"的效果,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仇彥英表示,作為一項全新的合作機制,滬港通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加強兩地資本市場的聯繫,更在於增強中國在國際資本舞臺的綜合競爭力,在於鞏固上海和香港兩大金融中心的地位。仇彥英說,滬港通已經成為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發展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動力。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黃紅元看來,滬港通還具有更深遠的未來可能性,它為我國資本市場走向國際創造了可複製、可延展的模式和機制,為未來與更多境外市場地區的合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礎,許多國際交易所以此為藍本正積極尋求與內地市場的深度合作。

近期,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共同成立了中歐國際交易所;連接上海和倫敦兩地市場的滬倫通也進入研究階段;上交所還和莫斯科交易所"牽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中俄兩國在資本市場的合作。跨境雙向投資開放的提速,無不反映中國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並預示全面互聯互通新時代的到來。

深港通蓄勢待發助力A股全面國際化

備受海外市場關注的深港通也已蓄勢待發。近日有消息稱,深交所正在為深港通進行基礎設施測試,這也被市場視為深港通漸行漸近。

"由於深交所涵蓋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意味著深港通開通後將有更加豐富的投資標的讓境外投資者選擇,同時也提高A股市場對於國際的影響力。"國金證券分析師黃岑棟分析稱。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預計,深港通可能與滬港通基本框架和模式保持不變,投資額度會較滬股通擴容。"深港通的推出或許對市場短期資金面影響不大,長期來看有利於進一步推動A股交易制度逐漸轉變,估值體系和投資風格接軌國際化,以及MSCI等全球指數納入A股並逐步增大A股比重。"魏偉稱。

令人欣喜的是,11月12日,MSCI公佈了半年審核報告:14家中概股首度納入國際知名指數公司MSCI旗下的中國指數和新興市場指數。可以預見,隨著國際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開放路徑逐漸清晰化,MSCI將A股納入全球市場指數指日可待。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