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月20日電(記者李凡、駱飛)雪後初晴,氣溫雖低,位於貴州烏蒙山的畢節市赫章縣結構彝族苗族鄉大山村卻是一番火熱的勞動景象:村幹部正組織人力修建機耕道、蓄水池,不少村民正翻犁土地。
"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村裡正在修建7公里機耕道,4個蓄水池,將輻射3300畝土地,有效改善村裡的農業基礎設施。"大山村村支書李天豔說,大山村2020年脫貧以來,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做強農業產業。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了3000畝馬鈴薯和210畝魔芋,還爭取政策補貼村民養牛,每戶每頭牛補貼5000元,如今全村實現了戶均1頭牛的養殖規模。"李天豔說,大山村有序實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村裡對2021年因病返貧的4戶6人及時納入幫扶,全力掃除幫扶盲區。
自精准扶貧實施以來,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貴州省不斷攻克一個個"貧困山頭"。作為全省扶貧任務較重的畢節市,更是持續推進精准扶貧。2020年11月23日,隨著赫章縣、納雍縣、威寧縣脫貧摘帽,貴州貧困人口最多的畢節市全部脫貧。
去年以來,畢節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建立健全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等,防止規模性返貧。在持續做好脫貧成果鞏固同時,畢節市以特色產業帶動為著力點,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實景圖"。
隆冬時節,在黔西市綠化白族彝族鄉脆紅李種植基地裡,不少農戶正在除草。"管得好才長得好,我家20畝脆紅李去年收入約10萬元。"綠化鄉石桐社區脆紅李種植大戶朱德貴說。
山下菜園,山上果園。如今的綠化鄉不少村(社區)與過去"只見山頭不見樹"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綠化鄉石漠化較嚴重,全鄉耕地石漠化率曾接近50%,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
近年來,綠化鄉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脆紅李,既為治理石漠化找到了路子,又為經濟發展找到了方向,1.5萬畝脆紅李已經成為綠化鄉的發展名片。
"因地制宜選產業,如今鄉里3500餘畝脆紅李已實現掛果採收,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撐。"綠化鄉黨委書記譚政說,為拓展村民增收管道,優化產業結構,鄉里還引進制酒企業,搞果酒生產,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綠化鄉引進的貴州溪源果酒有限公司已投入生產,生產車間裡共有22個儲存罐,可儲存近56噸果酒,有效促進村民增收,帶動產業升級。
抱團發展也是畢節助推鄉村特色產業壯大的有效途徑。在織金縣貓場鎮,過去分散的小加工作坊通過不斷抱團發展,如今將"小皂角"做成了大產業。
目前,貓場鎮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皂角加工集散地之一,種植皂角超過4萬畝,年加工銷售皂角精1000餘噸,銷售產值達3億元,覆蓋帶動2萬餘名群眾增收。當地圍繞皂角經濟逐漸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等為一體的皂角產業集群。
強化特色產業的同時,畢節市還通過完善"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模式,不斷打造農業品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2021年,畢節市共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52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5%,農業總產值增長8.5%。全市累計銷售各類農特產品達248.3萬噸,銷售額共計191.6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