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9日電(記者嚴勇)冬日的小道河林場,仍是一片忙碌景象。眼看林下三七即將進入休眠期,李炎半蹲著,正忙著為當地農戶講解當前管護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項。
小道河林場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2020年下半年,在雲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及其團隊指導下,建成面積為200畝的林下三七種植示範基地。李炎作為該團隊主要成員,目前負責所在臨滄基地的技術培訓、種植標準制定等工作。
"幾個月前,這批三七苗順利開花了,當前長勢還不錯,說明示範種植取得初步成功。"李炎說。12月底,他和農戶們要對三七葉進行修剪,為三七根莖在休眠期吸收更多養分做準備。
三七是一種傳統名貴中藥材,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雲南是它的主產區之一,過去受連作障礙、無序種植等因素影響,三七產業發展一度受限。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院士團隊歷時十餘年研發構建的一種三七種植新模式。該技術立足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稟賦,利用生物多樣性"相生相剋"和"生境耦合"原理,讓中藥材回歸山野林中,具備低成本、高品質、高效益等優勢。
在雲南省內,最早一批示範種植林下三七並取得成功的是地處中緬邊境的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2016年,朱有勇院士在竹塘鄉一片思茅松下試種了5畝三七,得到了正向回饋。隨後,他開展林下三七的大規模推廣,2018年將種植面積擴展到7000多畝。
李炎介紹,除了帶來可觀收入,林下三七還因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具有很大的生態效益。經過不斷發展,該技術目前已在雲南普洱、昆明、曲靖等地推廣,林下三七種植面積達1萬餘畝。
由於管護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林下三七也逐步發展成帶動當地就業的一個主要產業。在小道河林場,種植戶羅平忠不僅學到了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每天還能領到100元的工錢。"從栽苗到後期管護,幾乎都需要人工。忙的時候,還得招更多人來幫忙。"他說。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臨滄市是雲南省林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加上氣候、水資源等優勢突出,發展林下三七種植潛力巨大。
日前,臨翔區政府與雲南滇南本草大養投資有限公司舉行簽約儀式,共同推動林下三七鄉村振興科技示範園專案,致力於打造以三七等中藥材為主的全產業鏈。按照協議,將逐步擴大林下三七種植面積,計畫到2025年實現5萬畝。
"我們將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合作,逐步形成集科技研發、規範種植、產品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發展模式。"該公司負責人太春華說。
至此,政府、科研團隊、企業、農戶"四位一體"的林下三七產業發展模式已初步構成。李炎說,未來,該產業有望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地方特色經濟,引導和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進來,實現多方共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