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一位東北老漢和他的2400畝沙漠林海

沈阳
2019-07-23 09:49

已收藏


新華社瀋陽7月23日電(記者高爽)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鄉劉家村位於中國東北的科爾沁沙地南部,20年前這裡常常漫天飛沙,面臨著沙進人退的危機;而如今,一位東北老漢用18年時間在2400畝沙地上種植了20余萬株樹木,築起一灣綠色生態屏障。

"再不固沙,我們村估計就得搬遷。"68歲的劉家村村民侯貴還記得,20年前沙丘離村莊不到2公里,還會隨風移動。"剛播種的種子不到半天就被風沙吹跑了;即使長出小苗,一陣風沙過去就給埋上了。"為了保住家園,侯貴決心上山種樹。

2001年,侯貴通過剪樹枝、扡插等方式在自家地裡栽培楊樹苗,然後移植到山上。"剛開始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種三四回才能紮下根。"儘管困難重重,侯貴還是在第一年就種下了300畝楊樹。

此後18年間,侯貴的生活便與植樹固沙聯繫在了一起。育苗、挖坑、種樹、挑水、巡山……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侯貴總結了些造林小竅門:春季造林墒情好,秋季造林得灌足水;買的樹苗嬌氣,自己培育的樹苗省錢又易活。

造林難,護林更難。"最開始,大家保護林地的意識不強,不少人來放牧。"侯貴說,"我們這養牛羊的人家多,牛羊進林地啃食苗木,林就白造了。4年生的松樹苗,牛羊踢上一腳就折斷了,根本救不活。" 自造林起,侯貴很少回山腳下的家,即使大年三十晚上也是在家吃完餃子就匆匆趕回山裡。他經常早晨四點多就到林地巡山,同行的只有他養的幾隻小狗。"別看這土狗個頭不大,只要有動靜,它們遠遠一叫,放牧人就知道我們在守著林子了。" 近年來,隨著政府不斷加強管理、宣傳,人們護林意識逐漸提高,在林區放牧的人越來越少。如今,侯貴已在2400畝沙地上種植了20余萬株樹木。

不過,侯貴依舊堅持一天巡山兩次。"2016年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為這片林地外沿圍上了圍欄,方便管理了。"那之後,侯貴巡山時會背上鐵絲、鉗子等工具,發現圍欄有破損就及時修理。

除了造林,侯貴也非常愛護林地裡自然生長的草。"樹固沙能力強但生長慢;草不一樣,種子落地就紮根,也能有效固沙。" 近兩年氣候乾旱,林地裡正值壯年的楊樹得了立枯病,死了快有三分之一了。這成了侯貴最大的煩心事,他決定對林地進行改造,培育種植松樹楓樹等生命力更頑強的樹種。 "一片林只種一種樹,容易出現連片式的死亡,未來5至7年我將對林地進行改造,每50米寬的林帶換一個樹種;在種樹時挖溝將樹苗種在低地,這樣雨水不跑不散,人工澆灌也更省水。"侯貴說。

令侯貴最欣慰的,就是見到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這十多年的努力,自然林保住了,人工林也在不斷擴大。"隨侯貴巡山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黃羊、松鼠、山雞、野兔的蹤跡;之前沙進人退的荒蕪之地,如今生機再現。

在彰武,侯貴不是唯一愛林護林之人。一批批護林員和科研人員正在這裡造就和續寫著沙漠治理的"大漠風流"。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