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高虎城:“十三五”研究擴大自貿區試點

中国证券网
2016-04-13 09:36

已收藏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三場於4月12日舉行,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高虎城作了“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的報告。借此,人民日報就“十三五”期間對外開放的有關重要問題採訪了高虎城。

高虎城表示,“十三五”時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建設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繼續做好試點經驗複製推廣,研究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工作;二是繼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反壟斷、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三是加快推動中美、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爭取早日達成互利雙贏的協定;四是完善對外投資管理體制,健全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的正當權益。

高虎城還介紹,擴大自貿區網路覆蓋範圍,加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爭取結束中國—海合會、中國—斯里蘭卡、中國—馬爾代夫、中國—格魯吉亞自貿區談判和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第二階段談判,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推動亞太自貿區進程,推動與以色列、歐盟、加拿大等國家與地區建立自貿關係,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

以下為採訪全文:

推動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展望“十三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三場於12日在京舉行,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高虎城作了“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的報告。本報記者就“十三五”期間對外開放的有關重要問題採訪了高虎城。

問: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有哪些主要特徵?

答:“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的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從國際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

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低速增長態勢難以改觀。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市場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稀缺資源。世界經濟格局分化態勢明顯,美國經濟復蘇態勢相對較好,歐盟、日本經濟可能長期低迷;新興經濟體困難和風險明顯加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前沿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加速整合,部分產業已由離岸生產轉向近岸或在岸生產,製造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放緩,新興經濟體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發展加工型貿易空間收窄。主要大國都在紛紛搶佔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重塑競爭新優勢。我國產業發展既面臨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風險。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正呈現 “多邊慢、區域快”的發展態勢。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發達國家致力於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謀求更大的話語權。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最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主要有以下特點: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我國經濟增速從10%左右的平臺下降到7%左右的平臺,既有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更是由於勞動力、土地等長期供給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製造業增長放緩並逐步邁向中高端,服務業發展速度呈加快趨勢。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我國勞動力素質普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儲蓄率積累了充裕資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新的增長動力正在積聚。

總體來看,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主動謀劃新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我們要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理念,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問:“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十三五”時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哪些主要舉措?

答: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期間,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合作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許多國家的積極回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積極效應正在逐步顯現。2015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148億美元,增長18.2%;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926億美元,增長7.4%;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對接達成多項重要共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順利簽署,絲路基金已開展實質性專案投資,一批示範專案積極推進。

“十三五”時期,是“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實施的關鍵階段。要在準確把握“一帶一路”深刻內涵的基礎上,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引領我國新時期的對外開放,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一是加強與相關國家戰略對接,把各國發展戰略確定的目標、路徑和舉措深度對接、優勢互補,建立更加緊密的互利合作關係。二是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與相關國家共同推進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三是深化經貿合作,推進沿線大通關合作,建立國際物流大通道,充分發揮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和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功能,擴大與相關國家貿易往來,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四是加強金融合作,發揮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合作平臺。五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加強教育、文化、旅遊、體育、衛生、科技等領域合作,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

問:我國正在推動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請問工作著力點在哪些方面?

答:“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實施優進優出戰略,著力推動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優進”就是要從我國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根據國情,有選擇地進口緊缺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優出”就是不僅要出口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還要推動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

一是加快傳統出口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增加研發投入,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提高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建設國際行銷和售後服務網路,從價格競爭力向技術、品質、品牌、服務等綜合競爭力轉變。鼓勵有實力的電子商務企業到海外建設倉儲中心、展示中心,帶動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出口。

二是壯大裝備製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產業。抓住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升溫的機遇,通過投資帶動貿易,大力推動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通信設備等裝備產品出口,打造新的出口主導產業,進而帶動相關的技術、標準、服務出口,推動我國出口從消費品為主向消費品和資本品並重轉變。

三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鞏固運輸、旅遊等傳統服務貿易的同時,加快發展與貨物貿易相關的金融保險、物流、研發設計、行銷、售後服務、諮詢、法律、會計等服務貿易出口。同時,努力擴大文化、中醫藥、軟體和資訊服務等新興服務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把服務貿易打造成為外貿新增長點。

四是提升進口綜合效益。著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擴大先進技術、設備、服務進口,提升國內生產技術和服務業水準,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穩定能源資源產品進口,保障國內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豐富國內市場高端優質商品供給,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

問:請問“十三五”時期我國利用外資主要有哪些舉措?

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利用外商投資總的政策不會變,但具體政策確實在變化,而且是在向更多吸引外資、放開更寬領域的方向變化”。“十三五”時期,一方面,我們將繼續在優化投資環境上下功夫,放寬投資准入,有序擴大服務業開放,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吸引外資進入高端製造業和現代農業,增強外資對華投資信心,促進利用外資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著力提高利用外資品質。發揮好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結合落實“中國製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行動計畫,優化外資產業投向。發揮好外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功能,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促進產業鏈向中西部地區延伸。鼓勵外商投資地區性總部、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外資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提高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綠色、集約發展,發揮好國家級經開區視窗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基地。

問:請問 “十三五”時期我國在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提高對外投資水準方面有哪些主要考慮?

答: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能力和意願增強,對外投資進入快車道。“十三五”時期,加快走出去步伐,優化全球產業和要素資源佈局,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

一是優化全球佈局。推進與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等周邊國家產能合作,爭取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實施中非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等十大合作計畫,帶動裝備和產能走入非洲;統籌中歐合作和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推動我國裝備和產能進入歐洲市場。

二是分類推進產業合作。裝備製造業以承包工程為先導,重點面向基建投資需求旺盛的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產能富餘的優勢產業貼近原料來源地和市場,鼓勵開展加工製造,延伸產業鏈;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序向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貼近目標市場的國家投資建設。

三是引導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支援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合理規劃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國別和產業佈局,建設一批加工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基地、海外能源資源利用基地、科技研發基地和商貿物流節點,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推動我國產業集群式、鏈條式走出去。

問:請問“十三五”時期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哪些重點工作?

答:“十三五”時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們將兩手並重,一手抓好國內改革試點工作,擴大開放,提高監管水準,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一手推動對外商簽高水準的貿易投資協定,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同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設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年多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改革成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現有4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壓縮負面清單,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准入,繼續做好試點經驗複製推廣,研究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工作。

二是繼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健全外貿、外資、對外投資等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制定頒佈外國投資法。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反壟斷、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健全社會誠信體系。

三是加快推動中美、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中美投資協定談判啟動於2008年,迄今已進行了24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啟動於2013年,已進行了9輪,雙方已經就協定範圍達成共識。下一步將繼續推動與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爭取早日達成互利雙贏的協定,促進雙邊跨國投資發展。

四是完善對外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簡化境外投資管理程式,取消束縛對外投資的不合理限制。強化境外安全風險評估和安全預警機制,健全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的正當權益。

問:“十三五”時期,我國如何更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答:面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新趨勢,“十三五”時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外工作新部署、新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一是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完善。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管道地位,穩步推動杜哈回合談判取得積極成果,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均衡、共贏、包容發展。推進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轉變,加強貿易投資機制建設,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辦好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繼續推動落實我國在IMF的份額和投票權提升,建設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推動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

二是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自貿區網路覆蓋範圍,加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爭取結束中國—海合會、中國—斯里蘭卡、中國—馬爾代夫、中國—格魯吉亞自貿區談判和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第二階段談判,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推動亞太自貿區進程,推動與以色列、歐盟、加拿大等國家與地區建立自貿關係,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同時,我們將更加注重自貿區建設的品質,積極主動擴大服務、投資、政府採購等領域開放,開拓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新議題。

三是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我國將在實施精准扶貧、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南北合作,加強南南合作,積極承擔與我國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穩步擴大對外援助規模,加大對減貧、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援助力度,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疫病防控等全球性議題上,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