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許是亞洲首要的金融中心,也深受歐美股市投資者青睞,但除了像騰訊控股這樣的大企業,交易員們還要應對一些似乎與香港全球第四大市場地位不相稱的現象。以下是一些困擾部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問題:
1. 股票突然暴跌
香港股價暴跌很常見,譬如,11月份某單個交易時段內有5檔股票的跌幅超過60%。這種現象可能會困擾因股東或業務線聯繫到一起的一眾企業,但聯繫往往不明顯。常見的原因是,大股東將股票作為貸款抵押品,這可能導致貸款人突然拋售股票。除少數情況以外,此類貸款往往沒有必要披露,這使得部分股票和股東的風險難以評估。野村控股公司亞洲交易主管Rafi Mohideen表示,這種模式在發達市場並不常見,會阻礙投資者投資香港中小盤股。
監管措施:目前尚無。香港證監會上一次討論擴大股票質押披露規則還是在前CEO Martin Wheatley在任時,但由於銀行及券商的反對而失敗。
2. 不法網路
當地投資者早就知道臭名昭著的“老千股”。正如香港證監會官員所描述的那樣,某些財務經理、放貸機構和經紀商串通一氣形成不法網路,將公眾股東的財富轉移到私人手中,他們通常是通過大幅折價或高估資產進行買賣。
監管措施: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Tom Atkinson認為這是監管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他準備對某些運營商提出指控。
3. 董事職責
香港的董事的集中度是所有發達市場中最高的,這妨礙了董事會的多元化,並可能導致過度擴張的董事對公司監管鬆懈。據彭博新聞分析顯示,113家香港企業有董事同時在至少6家董事會任職,而美國是39家,英國是8家。
監管措施:儘管監管機構將出臺規定要求企業解釋為何要聘用已在多家董事會任職的董事,但並未設定上限。
香港的兼任董事現象相比其他金融中心要普遍的多
來源:彭博
備註:基於上市公司資料做出的分析
4. 上市後所有權變更
中國企業對借殼上市的旺盛需求催生了香港資本市場非常奇怪的一面。新上市的企業在上市後的幾個月內就變更所有權,甚至連業務類型都變了。監管機構懷疑企業以虛假藉口上市,而新東家試圖逃避IPO審查。通常涉及的公司都是在中下盤股市場上市的公司。這種做法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投機者大舉買入可能是“殼”的目標股票,導致股市出現過山車式波動。
監管措施:港交所預計很快將推出新規管控借殼上市。
5. 流動性差
撇開公司治理問題不談,香港中小盤股市場在成交量低和價差大等問題中舉步維艱。資產管理公司Cachet Asset Management CEO Angela Chow擔心,即便是很小的股權調整也會影響股價,讓不良居心之人更易操縱市場,讓正常投資者灰心喪氣。賣空行為增加了對公司的審查,但在香港也僅限於市值較大的公司。港交所的管理人士經常談到如何提高交易量,不過大多數改革都需要監管或政府審批。
監管措施:香港證監會和政府正等待港交所提交正式建議。
6. 小盤股IPO暴漲和重複配股
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似乎已經管控住了小盤股上市首日異常暴漲(比如暴漲1500%)以及重複配股問題。
監管措施:香港證監會常務董事Brian Ho表示,多項監管規則變化和執行措施實施後,這些現象大部分都已消失。
來源:彭博,譯者:Jennifer Lu
最新評論